诗词大全

《平城下》

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
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
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
青帐吹短笛,烟雾湿昼龙。
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
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

作者介绍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輙就,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率为常。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诗尚奇诡,绝去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仕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诗四卷,外集一卷,今编诗五卷。

作品评述

《平城下》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饥寒人们守夜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忧虑和对边塞生活的体悟。

诗词的中文译文:
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
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
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
青帐吹短笛,烟雾湿昼龙。
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
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饥寒交迫的人们守夜时的景象。诗人把诗情融入到历史环境中,通过对平城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乱和边塞生活的忧虑和思考。

诗的开篇描绘了饥寒平城的景象,人们夜夜倚仗着明月守夜。诗中有别剑无玉花的句子,描写了战乱中人们匆忙离别的场景。海风断鬓发则表现了风霜边塞的生活艰辛。

接着诗人描绘了边塞的广袤,长城蜿蜒曲折,远远可以看见那红色的汉旗在飘扬。青帐吹短笛,烟雾湿昼龙,写出了军中的热闹和战争的气氛。

诗的最后部分,诗人站在城上依稀望城下,风吹起荒凉的蓬草,城中传来瘦马的嘶鸣。最后,诗人对筑城吏提问,这去关几千里,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诗人表达了对筑城吏的同情和对战乱、边塞生活的思考,痛惜因战乱而丧命的人民。

整首诗以平淡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景象,通过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塑造,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和边塞生活的痛苦和思考。展示了李贺为了战乱中的人民而感到痛惜和愤怒的情感,传递了一种关怀和呼唤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凸显了诗人将自己和普通百姓紧密联系在一起、站在人性立场上关怀百姓命运等人文关怀。

  • 《送董传》

    悠悠陇头水,日夜向西流。行路未云已,归人空复愁。文章合用世,颜发未惊秋。一听秦声罢,还来上国游。

  • 《送零陵贾使君二首》

    藉甚零陵郡,风流记昔贤。宅存元不部,人识范忠宣。山近地宜竹,溪清岸有泉。官閒时访古,余韵故依然。

  • 《送赵明叔分教潮阳》

    昌黎遗俗在,兴教更烦君。地产无名木,春生半水芹。诗歌麟趾化,笔补鳄鱼文。莫厌官毡冷,相期粉省芸。

  • 《菩萨蛮》

    低鬟十八云初约,春衫剪就轻容薄。弹作墨痕飞,折枝花满衣。罗裙百子褶,翠似新荷叶。小立敛风才,移时吹又开。

  • 《题禹庙》

    大禹归天后,南惟此庙存。屋腥龙挂影,岩墨电烧痕。夜祭支间火,春鼙浪里门。到今疏凿水,敢不向东奔。

  • 《送鲁玉太博挽词三首》

    自昔称王谢,於今亦盛门。尚看珠树秀,应见玉麟存。书史辛勤学,文章苦死论。都然莫施设,恨尚九原吞。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