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老偏谙世上情,已知吾事独难行。
脱身负米将求志,肋力求田岂为名。
高论颇随衰俗之,壮怀难值故人倾。
相逢始觉宽愁病,搔首还添白发生。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偶成二首》是宋代王安石所作,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渐老偏谙世上情,
已知吾事独难行。
脱身负米将求志,
肋力求田岂为名。
高论颇随衰俗之,
壮怀难值故人倾。
相逢始觉宽愁病,
搔首还添白发生。
中文译文: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世间的情感。我已经知道我的事业是多么难以成功。尽管背负着物质负担,我仍然追求自己的志向,但这是否真的值得称道?
对于那些高尚的理论,我开始逐渐迎合衰落的时尚潮流。年轻时壮志难以得到敬佩。只有在与老友相聚时,我才感觉到内心的宽慰,并且意识到我所承受的忧愁和痛苦。这一切让我不禁担心,搔首自问,头发也随之增添了几缕白发。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现实生活的困境和内心的矛盾,抒发了王安石对人生经历和社会变迁的感慨。首先,诗人表达了随着年龄增长,他对世间情感的理解更加深刻。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事业之路异常艰难,不像年轻时那般容易实现。然而,他仍然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这可能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名望。
接下来,诗人反思了自己对于高尚理论的态度转变。年轻时的壮怀往往难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赞赏,而他渐渐开始迎合时尚潮流,对自己的观点做出妥协。这种转变可能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可能是因为他在现实中遇到了困境和挫折。
最后,诗人通过与老友相聚,感受到了内心的宽慰。在与故友交谈的时刻,他意识到自己并不孤独,也不是唯一面临困境的人。这种情感的交流使他感到安抚,并且认识到自己所承受的忧愁和压力,并非独自面对。然而,这样的思考也使他感到忧心忡忡,头发逐渐变白,暗示着他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王安石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变迁的感慨,呈现出一种深沉而内敛的情感。诗人通过自我反省和与他人的交流,探索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展示了对于现实困境的无奈和忧虑。这首诗以朴实的笔触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王安石独特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悠悠陇头水,日夜向西流。行路未云已,归人空复愁。文章合用世,颜发未惊秋。一听秦声罢,还来上国游。
藉甚零陵郡,风流记昔贤。宅存元不部,人识范忠宣。山近地宜竹,溪清岸有泉。官閒时访古,余韵故依然。
昌黎遗俗在,兴教更烦君。地产无名木,春生半水芹。诗歌麟趾化,笔补鳄鱼文。莫厌官毡冷,相期粉省芸。
低鬟十八云初约,春衫剪就轻容薄。弹作墨痕飞,折枝花满衣。罗裙百子褶,翠似新荷叶。小立敛风才,移时吹又开。
大禹归天后,南惟此庙存。屋腥龙挂影,岩墨电烧痕。夜祭支间火,春鼙浪里门。到今疏凿水,敢不向东奔。
自昔称王谢,於今亦盛门。尚看珠树秀,应见玉麟存。书史辛勤学,文章苦死论。都然莫施设,恨尚九原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