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尧舜,夜歌齐国门。
短布适至骭,顾此何足言。
得无慕反坫,颇欲致饱温。
区区霸者佐,治躬乏本原。
易地可禹稷,独许陋巷颜。
管卑况彼宁,人品当尔论。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拟咏贫士七首》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写贫苦士人的生活境遇,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生活困顿的思考和反思。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生不逢尧舜,
夜歌齐国门。
短布适至骭,
顾此何足言。
得无慕反坫,
颇欲致饱温。
区区霸者佐,
治躬乏本原。
易地可禹稷,
独许陋巷颜。
管卑况彼宁,
人品当尔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生不逢时的贫士为主题,探讨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境遇。诗人通过描写贫士在夜晚歌唱于国门之外,以及穿着简陋的布衣和短裤,表达了贫困士人的窘迫和无奈。诗人对这样的处境感到无法言说,同时又渴望过上富足温暖的生活。
诗中提到"慕反坫",指的是向别人讨要食物。诗人坦诚地表示自己也有贪求安逸的心愿。他认为,贫苦士人即使成为权贵,也很难改变自身的品质和本性。治理国家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非仅仅依靠权势和地位。
诗中还提到易地可禹稷,意味着诗人认为自己只有在换位思考的情况下,才能真正理解并关注贫苦士人的处境。诗人以自己身处陋巷,卑微的境遇,来表达对他人处境的同情和关怀。
最后两句"管卑况彼宁,人品当尔论",诗人表达了对于管宁和宁子高尚品德的称赞。通过对比自己的境遇和他们的人品,诗人呼吁人们应当根据一个人的品德来评判他的价值和地位。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凝练地表达了诗人对贫苦士人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思。通过描绘士人的困境和表达自己的渴望,诗人既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高尚品德的推崇。整体上,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展示了方回作为宋代诗人的才华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南山老禅翁,白净如水月。我初获亲近,解此痴脑结。十年归故里,父老半存灭。逢师百如旧,才若旦夜别。故知静能久,岂有火中铁。致身烦热外,与世作冰雪。穷秋长安巷,客子送书札。龙蛙不同趣,掬海救其渴。平生笑谋食,中路愿颇夺。犹如伏辕鹿,野性终跳{左足右勃去力}。触涂
午窗破梦角巾斜,自涤铜铛煮茗芽。满院绿苔春色静,冥冥细雨落桐花。
老大思閒适,山林喜晦藏。一廛虽异县,三径得崇冈。地僻烟云润,年丰黍稷香。心期得多矣,襟袖更新凉。
院字沈沈雨四垂,博山香断末多时。驱除春事风姨怨,贴水新荷又满池。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溪石胶船秋濑微,南山巉空势峨巍。风露气严花草腓,天色漻漻初雁飞。君子往守东南圻,旟旟彩错如翔翚。象茜照地荣笏衣,先后隶从何颀颀。初君治县参德威,吾人涵濡乐以肥。念今夺去失所依,出者遮行居者希。我思群公坐天围,心与星斗争光辉。荐贤绌否言无违,迅若发石乘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