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檐敞处受槐薰,扫尽江村雨后云。
佛法本无南北异,世情强有晦明分。
个中苟住元无住,此外无闻却是闻。
谁道结楼入已去,床头诗版几朝曛。
叶茵(一一九九?~?)(生年据本集卷三《己酉生日敬次靖节先生拟挽歌辞三首》、《既次韵或非之作解嘲》“衰龄踰五十”推算),字景文,笠泽(今江苏苏州)人。曾出仕,“十年不调”(本集卷二《参选有感》),退居邑同里镇,筑顺适堂,以杜甫诗“洗然顺所适”得名。与陈起等有唱酬。有《顺适堂吟稿》五卷。事见清同治《苏州府志》卷四八。 叶茵诗,以清顾氏读画斋刊本爲底本,校以汲古阁影宋钞本(简称汲古阁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南明楼》是宋代诗人叶茵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南明楼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诗意与赏析:
诗人描绘了南明楼,楼上层层檐廊敞开,吸收着槐树花香,从楼中可以俯瞰江村,雨过后的云彩已经消散。这种景象对比凸显了佛法的本质,表明佛法无论南北皆同,没有区别。然而,世俗的人情却强调了晦明的差异。诗人认为,人们固守于世俗之中,执著于表象而忽视了内在的真谛。在这种环境之中,只有埋头苟且的人才能保持真实,而那些名利场上的喧嚣却无法真正传达真相。诗人自问:谁能说楼已经建好,床头的诗稿经历了多少朝曛的昏暗。
这首诗以南明楼为象征,通过景物描写展示了诗人对人生和世俗的思考。南明楼高居云端,象征着超越尘世的境界,而下方的江村和世俗的人情则代表了现实的琐碎。诗人以佛法的智慧对比了二者,认为佛法是超越时间和地域的,而世情则是变幻无常的。在这样的对比下,诗人呼唤人们能够超脱世俗的束缚,寻求真实的自我。
这首诗表达了对尘世的冷眼和思考,呼唤人们能够超越世俗的追求,寻求内在的真谛。它通过对南明楼的描绘,生动地展示了诗人对人生和世事的深思熟虑。
东都重风节,先生实启之。有士盖如此,不拯家国危。乃知大厦倾,未易一木支。我读党锢传,涕流每交颐。往来桐江船,必拜严子祠。俯诵宛陵句,仰观文正碑。禹稷与颜回,千载同其师。数公固天人,可望不可追。但愿如玄英,隐居名能诗。
烂漫残芳不可收,归来惆怅失春游。绿阴深处闻啼鸟,犹得追闲果下骝。
欲上南湖采舫嬉。还思北渚与岚漪。圆荷盖水垂杨暗,鸂鶒鸳鸯总下时。持此意,遣谁知。清波还照鬓间丝。西楼重唱池塘好,应有红妆敛翠眉。
再赴天官调,仍还多士乡。华阴馀雾散,光禄故垣长。春柳侵湖绿,秋云际幕黄。片言民讼息,编美冠州堂。
江村一雨喜尘清,隐隐雷车意未平。莽苍郊原来暮色,飕飀林壑起秋声。书希简古终难近,诗慕雄浑苦未成。白首愈悲知我少,从今一技不须名。
武昌赤壁吊周郎,寒溪西山寻漫浪。忽闻天上故人来,呼船凌江不待饷。我瞻高明少吐气,君亦欢喜失微恙。年来鬼崇覆三豪,词林根柢颇摇荡。天生大材竟何用,只与千古拜图像。张侯文章殊不病,历险心胆原自壮。汀洲源雁未安集,风雪牖户当塞向。有人出手办兹事,正可隐几穷诸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