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穿墙接竹梢,谷藏峰底大容瓢。
将流旋滴庐山瀑,已尽还来海上潮。
乱点落池惊睡觉,半山含润沃心焦。
瓦盆一斛何胜满,溢去犹能浸菊苗。
檐下枯槎拂荻梢,山川迤逦费公瓢。
幽泉细细流岩鼻,盆水弥弥涨海潮。
但爱坚如湖上石,谁怜收自灶中焦。
苍崖寒溜须佳荫,尚少冬青石趼苗。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木山引水二首》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第一首:
引水穿墙接竹梢,
谷藏峰底大容瓢。
将流旋滴庐山瀑,
已尽还来海上潮。
第二首:
乱点落池惊睡觉,
半山含润沃心焦。
瓦盆一斛何胜满,
溢去犹能浸菊苗。
檐下枯槎拂荻梢,
山川迤逦费公瓢。
幽泉细细流岩鼻,
盆水弥弥涨海潮。
但爱坚如湖上石,
谁怜收自灶中焦。
苍崖寒溜须佳荫,
尚少冬青石趼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绘引水为主题,展示了自然界水流的壮丽景象,并通过水的流动传达了思想和情感。
诗的第一首描述了引水穿过墙壁,延伸至竹梢的景象。诗人用"引水"作为引子,以水的流动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诗中提到的"谷藏峰底大容瓢"表达了水的容量之大,将流经的水源比喻成一个能够容纳巨大水量的瓢,形象地描绘了山中涌出的水流。"将流旋滴庐山瀑,已尽还来海上潮"则表达了水流的循环和连贯性,形容了水源的丰富和不竭。
第二首诗以水滴落在池塘中惊动沉睡的莲花为描述,表现了水流的动态和生命力,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对于自然景观的欣赏和感叹。诗中的"瓦盆一斛何胜满,溢去犹能浸菊苗"展示了水的丰盈和溢出的景象,表达了水源的富饶和滋养作用。"檐下枯槎拂荻梢,山川迤逦费公瓢"描绘了水流经过屋檐下的情景,形容了水的曲折流动和对居住环境的影响。诗的结尾"但爱坚如湖上石,谁怜收自灶中焦。苍崖寒溜须佳荫,尚少冬青石趼苗"表达了诗人对于坚韧与自身境况的思考,强调了人们应当珍惜和赞美那些困境中坚持不懈的品质。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水的流动和水流的影响,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性品质的思考,展示了苏辙独特的诗意和艺术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