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处雪消春始动,开时霜落鴈初过。
谁栽金菊丛相近,织出新番蜀锦窠。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干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木芙蓉》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木芙蓉花的美丽和生命的变化,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种处雪消春始动,
开时霜落鴈初过。
谁栽金菊丛相近,
织出新番蜀锦窠。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木芙蓉花为主题,通过描绘花朵的生长过程,表达了春天的到来和自然界的变化。诗的开头两句“种处雪消春始动,开时霜落鴈初过”描绘了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开始,雪融化,霜落下,候鸟开始迁徙,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接下来的两句“谁栽金菊丛相近,织出新番蜀锦窠”描绘了金色的菊花丛,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景象。金菊的花朵密集相连,像是织成了一幅新的番蜀锦织物,展示了自然界的瑰丽和多样性。
整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赞美之情。通过描绘木芙蓉花的生长过程和美丽景象,诗人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化和生命的力量,同时也传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美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木芙蓉》通过描绘木芙蓉花的生长和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春天的期待,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化和生命的力量,同时也传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多样性的欣赏。
寒梢虽数叶,高节傲霜风。宁肯随团扇,秋来怨箧中。
在昔汉唐,亡由阉宦。出或用之,鲜不始患。岂期黄公,独禀高见。白发虔心,有闻必谏。竭力东城,以身死难。揭名不磨,万世炳焕。
幽栖元不厌山深,把臂何人共入林。树下凉风中散客,窗间白日上皇心。青苔果落空庭得,流水花香别涧寻。但恐鹤书知处所,不容高卧只如今。
柳岸烟昏醉里归,不知深处有芳菲。重来已见花飘尽,唯有黄莺啭树飞。
老催人才弥沧浪,十幅轻帆便可张。尚有选材王事在,夜深来此校文章。
昔年百丈曾轻卷,今日重归故国求。顿使云堂三伏里,哭天忽尔变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