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间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周敦颐(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歷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颐爲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謚元公,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着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爲底本,校以清干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暮春即事》是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双双瓦雀行书案,
点点杨花入砚池。
间坐小窗读周易,
不知春去几多时。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暮春时节的景象。诗人坐在书案旁边,看到一对对的瓦雀在书案上行走,杨花也点点地飘落入砚池。他坐在小窗旁读着《周易》,然而他并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了多久。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暮春时节的感受。通过描绘瓦雀、杨花和砚池这些细节,诗人将读书的环境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展现了一个安静、宁静的场景。瓦雀行走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春天的细微变化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中的“间坐小窗读周易”表明诗人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春天里专心致志地研读《周易》,而对于外界的时间流逝却毫不知觉。这种对自然的沉浸和对学问的专注构成了一种宁静与深度的对比。
整首诗词以简短的四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慨和思考,凝练而意境深远。通过对微小的细节的描写,诗人表达了他对时光的流逝和对春天逝去的无奈之情。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以其简洁、生动和富有意境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与短暂,以及人们在时光流转中的无常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