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歌传乐府悲,当年陌上看芳菲。
曼声更缓何妨缓,莫似东风火急归。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陌上花八首》
朝代:宋代
作者:晁补之
娘子歌传乐府悲,
当年陌上看芳菲。
曼声更缓何妨缓,
莫似东风火急归。
中文译文:
娘子唱着悲伤的乐府之歌,
当年在陌上欣赏芬芳的景象。
悠扬的歌声更加缓慢,又有何妨呢?
毕竟不如东风急促地回归。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晁补之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诗人以娘子唱悲伤的乐府之歌开篇,表达了一种悲凉的情绪。娘子的歌声伴随着乐府的曼妙旋律,唤起了诗人对过去陌上花朝的回忆。
诗人描述了往昔在陌上欣赏芬芳景象的情景,这里的“陌上”指的是人们在道路两旁赏花的地方。过去的美好景色和花朝的盛况使诗人感到悲伤,或许是因为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在第三句中,诗人说歌声更加缓慢,表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希望能够缓缓回味。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现实生活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思,呼吁人们能够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最后一句“莫似东风火急归”,通过对比东风的迅猛归来,与诗中缓慢的歌声形成鲜明对比。这里东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而诗人则以缓慢的歌声来对抗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岁月飞逝的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娘子唱悲伤歌曲和陌上花朝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它唤起读者对时光流转和生活节奏的思考,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不被快速流逝的时光所迷失。
昔日丹阳行乐里。紫金浮玉临无地。宝阁化成弥勒世。龙宫对。时时更有天花坠。浩渺一天秋水至,鲸鲵鼓鬣连山沸。员峤岱舆更赑屃。无根蒂。莫教龙伯邦人戏。
省身要似晨通发,止杀先从暮拍蚊。老负明时无补报,惟将忠敬事心君。
厚于铁围山上铁,薄似双成仙体缬。蜀机凤雏动蹩躠,珊瑚枝枝撑著月。王恺家中藏难掘,颜回饥僝愁天雪。古松直笔雷不折,雪衣女啄蟠桃缺。珮入龙宫步迟迟,绣帘银殿何参差,即不知骊龙失珠知不知。
晓垂朱绶带,晚着白纶巾。出去为朝客,归来是野人。两餐聊过日,一榻足容身。此外皆闲事,时时访老陈。
淮甸西风送客归,江潭落木正飞飞。屋边鹳鹤鸣高垤,道上狐狸笑弊衣。濯足每嫌秋岸冷,摊书还趁夕光微。倦游季子真相似,独有贤妻肯下机。
十二龙城彻晓开,金徒银箭不相催。行随灯市家家月,看到花林树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