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满江红(和刘仓咏雪)》

推枕闻鸡,正怪得、乾坤都白。
元是有、福星临照,至和薰出。
缘饰夜城疑不夜,弥漫色界成无色。
更_词、巧欲夺天葩,尤殊特。
貂帽拥,寒何力。
羔酿举,情何极。
欠开樽细挹,梅花标格。
十万铁衣冰到骨,祈天只愿王师息。
想家童、日办剡中舟,溪头立。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这首诗词《满江红(和刘仓咏雪)》是宋代李曾伯创作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推枕闻鸡,正怪得、乾坤都白。
元是有、福星临照,至和薰出。
缘饰夜城疑不夜,弥漫色界成无色。
更_词、巧欲夺天葩,尤殊特。
貂帽拥,寒何力。
羔酿举,情何极。
欠开樽细挹,梅花标格。
十万铁衣冰到骨,祈天只愿王师息。
想家童、日办剡中舟,溪头立。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冬日的景象和作者的思绪。作者推开枕头,听到鸡鸣声,感叹天地都变得苍白。这是因为幸运之星照耀,带来了至和之气。夜晚的城市装饰让人怀疑它是否真的黑夜,色彩模糊,形成了无色之境。作者表达了对词曲的追求,想要写出比天上的花朵还要美妙的词句,独具特色。无论是穿着貂皮帽子还是寒冷的天气,都无法阻挡作者的激情。他举杯饮酒,情感如此极致。他品味美酒,仿佛细细地品味梅花的芬芳。冰冷的铁甲穿透骨头,他祈求上天保佑王师平安。他思念家乡的孩子,希望他们在剡中乘舟办事,立于溪头。

赏析:
这首诗词以冬日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情感,展示了作者李曾伯的才华和感受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现出冷冽的冬日气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首先,作者通过推枕闻鸡的描写,突出了清晨时刻的宁静和寂寥。乾坤都白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天地变幻的感叹,同时也引发了福星临照、至和薰出的联想,突出了积极向上的主题。

接着,作者以夜城为背景,描述了一种迷幻的景象。夜城的装饰让人怀疑它是否真的黑夜,色彩模糊,形成了无色之境。这种描写在意象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传递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感觉。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表达了对词曲的追求和对美酒的品味。他力求写出巧夺天工的词句,追求独特的艺术表达。他品味美酒,仿佛细细地品味梅花的芬芳,将饮酒与品味自然景物相结合,显示了他对美的敏感和对诗词的热爱。

最后,作者以描绘铁衣冰到骨和祈天保佑王师的形象,表达了对国家安宁和战争结束的期望。他对家乡孩子的思念和希望,展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和对和平的渴望。

整首诗词以冬日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情感,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对国家的关切和对家乡的思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 《碧泉书院偶书花木所有七首》

    白沙波底石苔青,水草摇摇自在生。红日半竿人世闹,倚阑亭上晓风轻。

  • 《酬令狐司录善福精舍见赠》

    野寺望山雪,空斋对竹林。我以养愚地,生君道者心。

  • 《和孔君亮郎中见赠》

    偶对先生尽一樽,醉看万物汹崩奔。优游共我聊卒岁,肮脏如君合倚门。只恐掉头难久住,应须倾盖便深论。固知严胜风流在,又见长身十世孙。(戣,字君严;戡,字君胜。退之志其墓云:孔子世卅八,吾见其孙,白面长身。今君亮四十八世矣。)

  • 《汉宫春(次韵李汉老咏梅)》

    潇洒江梅,似玉妆珠缀,密蕊疏枝。霜风应是,不许蝶近蜂欺。嫣然自笑,与山矾、共水仙期。还亦有,青松翠竹,同今凛冽年时。何事向人如恨,带苍苔,半倚临水荒篱。孤山嫩寒放晓,尚忆前诗。黄昏顾影,说横斜、清浅今谁。他自是,移春手段,微云淡月应知。

  • 《题金粟洞》

    谁信东南有此山,几回蜡屐只空还。乾坤超出浮尘外,世界深藏粒粟间。鹤不旭来华表在,犀从飞去紫云閒。扪萝直上凌霄塔,见说微垣手可攀。

  • 《春山堂》

    山在画堂西,钩帘静对时。林高日落早,巷僻客来迟。抱病独不饮,爱闲君所知。阶前碧梧叶,片片可题诗。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