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饿骨委寒波,宿麦离离奈尔何。
此日一餐虽志喜,愧无膏泽汗颜多。
钱时(一一七五~一二四四),字子是,学者称融堂先生,淳安(今属浙江)人。早年从杨简学,爲朱熹所重。江东提刑袁甫作象山书院,延主讲席。理宗嘉熙元年(一二三七),以布衣召见,赐进士出身,授秘阁校勘,预修国史。后辞归,居乡蜀阜玉屏街北山之冈,创融堂书院。淳祐四年卒,年七十。有《蜀阜集》十八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等,已佚。今存民国十六年徐氏刻《蜀阜存稿》三卷。事见本集卷首《融堂先生行实》,《宋史》卷四○七《杨简传》附。 钱时诗,以《蜀阜存稿》爲底本,酌校他书引录。编爲二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六月六日侄孙辈同食大麦二首》是宋代诗人钱时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六月六日侄孙辈同食大麦二首
冬春饿骨委寒波,
宿麦离离奈尔何。
此日一餐虽志喜,
愧无膏泽汗颜多。
译文:
寒冬春天,饥饿的骨头已经冻得颤抖,
昨夜剩下的大麦,疏离而散落,你还能如何消受?
尽管今天有一顿饭,虽然满怀喜悦,
但我愧疚地意识到,没有膏泽的帮助,我多有汗颜。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六月六日与侄孙辈一同分享大麦的场景,并抒发了对生活困顿的感受和对自身无力的愧疚之情。
第一句"冬春饿骨委寒波"传达了作者在严寒的冬春季节中饥饿的痛苦,他的骨头冻得颤抖。这一描写不仅表现了物质生活的贫困和艰辛,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寒冷和无奈。
第二句"宿麦离离奈尔何"揭示了作者在前一天剩下的大麦散落一地,无法再食用。"离离"形容大麦的分散,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与大麦的疏离感,仿佛生活中的困境越来越远离他,让他无法寻求帮助。
第三句"此日一餐虽志喜"表示虽然今天有一顿饭可以吃,但这顿饭对作者来说并不寻常,他的心情充满了喜悦与感慨。
最后一句"愧无膏泽汗颜多"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愧疚。"膏泽"指的是天上的甘露,也象征着神灵的恩泽和庇佑。作者感到自己没有得到这种庇佑,他的生活依然艰辛,因此感到汗颜和愧疚。
整首诗词通过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展示了他在困境中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渴望。作者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贫困者的苦难和希望,以及对命运的无奈和自责。这首诗词反映了宋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困境和人们对更好生活的渴望,具有一定的社会关怀和思想内涵。
高义从来盖里闾,枌榆社底得新居。萱堂秀骨松难老,兰砌清才玉不如。天产宝芝彰瑞应,地灵妙相纪生初。定知继展调元手,不负平生万卷书。
燕生松雪地,蜀死葬山根。诗僻降今古,官卑误子孙。冢栏寒月色,人哭苦吟魂。墓雨滴碑字,年年添藓痕。
结约登临百里深,流连风雨一窗阴。新寒镫火照清梦,绝静山林生古音。此日与君相别处,有天知我不言心。归途步步须回首,苍壁擎云几万寻。
江路何迢远,乘舟亦自劳。篷疎霜气入,港狭水声高。旅食无兼味,行装只缦袍。楫师催客起,初日上林皋。
相逢纵酒又连旬,醉倒谁知主与宾。舌在莫谈当世事,眼明仍是故乡人。不愁春与花俱减,但恨君如我更贫。淮上风烟随分好,他年准拟作比邻。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