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怜野老饥,初不待人祈。
雷与奔腾骤,烟兼映带微。
已拼泥敝屣,更喜滴单衣。
暗想田塍上,禾秋蚱蜢飞。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六月二十日雨》是宋代方回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怜可怜的野老人在饥饿中苦苦挣扎,一开始并没有期待他人的祈求。雷声和奔腾的雨势突然而至,雨水和烟雾交相辉映。他虽然身穿破旧的鞋子,却更加喜欢滴水的单薄衣裳。他暗自想象田地上的景象,禾苗在秋天的蚱蜢飞舞。
诗意: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描绘了一个饥饿的老人在六月二十日的雨天中的生活场景。诗中的老人孤独而贫困,面对突如其来的雷雨,他并没有寄望于他人的帮助或祈祷,而是默默地忍受困境。作者通过描绘老人的形象和环境的变化,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个普通老人在恶劣天气下的生活景象,展现了他坚韧的生命力和对自然的顺应态度。诗中的天怜野老饥,初不待人祈,表达了老人的坚强和自立精神,他并不指望他人的怜悯与帮助,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应对困境。
诗中的雷与奔腾骤,烟兼映带微,描绘了雨势来临时的惊雷声和雨后烟雾弥漫的景象,给整首诗增添了一种动态的氛围。已拼泥敝屣,更喜滴单衣,描述了老人贫困的生活状态,但他对滴水的单薄衣物却有着喜悦之情,这表达了老人对生活的简朴与知足的态度。
诗末的暗想田塍上,禾秋蚱蜢飞,通过想象禾苗在秋天蚱蜢飞舞的景象,展示了老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想象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向往,更是对自然和生命力的赞美。
《六月二十日雨》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对老人内心的揣摩,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性的关怀。整首诗以朴实的笔触展示了生活的坎坷和困顿,同时也透露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希望的追求。
折羽沉弦思杳茫,南楼依旧倚斜阳。江湖草树不相识,吴蜀舟车秪自忙。万里秋声惊客枕,一天凉月浸胡床。古今多少英雄恨,认取江南旧武昌。
虬龙天矫已分形,想象灵根长茯苓。安得一椽风雨庇,要思服食制颓龄。
城西去天才尺五,溯游从之不修阻。西湖春水涨旧痕,葡萄盎盎浮春醑。鱼成队阵影虚游,禽呼友朋声乐与。船行是处有佳趣,芳草和烟为断浦。小桥曲径能深幽,疑在阆风与玄圃。花飞犹有半妆在,柳长尚作画眉妩。酒中之仙仅八人,把杯谁是湖山主。楼台倒影俯清漪,密树摇风翠交舞。
辇寺住经年,归心起浩然。传衣因世出,挥尘自弥天。海客分朝供,江灯照夜禅。赤城重到日,八桂老岩烟。
江柳不堪折,江花照眼明。天将孤雁远,风送一帆轻。红树宜秋色,黄芦杂雨声。吴云半千里,如在月中行。
蜜雨重阴一月馀,似闻虏马又长驱。怪来林外升晴日,已奏江边报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