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湖海老侵寻,千里归来一寸心。
西望国门搔短发,九天宫阙五云深。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六年》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六年湖海老侵寻,
千里归来一寸心。
西望国门搔短发,
九天宫阙五云深。
中文译文:
六年的岁月里,我在湖海间漫游已经老去,
千里迢迢回归,只剩下一寸纤细的心。
望向西方的国门,我不禁抓起自己的短发,
九天之上的宫阙,五云深深遮掩。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王安石经历了六年的离乡漂泊,归乡后内心的感慨和变化。诗人在湖海之间度过了六年的时光,这段时间似乎已经使他精神和身体上都老去了。然而,无论经历了多少岁月的风霜,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仍然只有一寸的纤细。
当他回到家乡,望向西方的国门时,他不禁抓起自己的短发,这个动作表达了他内心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国门象征着家乡,短发则暗示了他离乡时年少的容颜已被岁月所抚平。
最后两句描述了他仰望天空,看到九天之上的宫阙,但却被五云深深遮掩。这里可以理解为他在归乡后重新审视国家和社会,发现宫阙高耸,但却被云雾遮蔽,意味着政治和社会的阻碍和困扰。
整首诗抒发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社会现实的触动。通过描写个人的离乡归来,他间接表达了对于国家政治和社会变迁的思考和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索。这种对于家园和社会的情感交织,使得这首诗词充满了深情和哲理。
扇従日本来,风非日本风。风非扇中出,问风本何従。风亦不自知,当复问太空。空若是风穴,既自与物同。同物岂空性,是物非风宗。但执日本扇,风来自无穷。
鹄袍再着姑行法,雁塔重来定策名。大尹前呵宽贾岛,相君十反访州平。故溪旧有钓鱼石,平地今多陷马坑。不信天公囚两鸟,一鸣会遣百虫惊。
百金留一书,我心胡不喜。自朝至日暝,耽玩无穷已。复惭文未老,年既三十四。更后四十年,未必办兹事。
毋谓支山险,此山能几何。崎嵌十年梦,知历几蹉跎。
天明开秀{山/咢}。澜光媚碧堤。风荡飘莺乱。云行芳树低。暮春春服美。游驾凌丹梯。升峤既小鲁。登峦且怅齐。王孙尚游衍。蕙草正萋萋。
槎牙乱峰合,晃荡绝壁横。遥知紫翠间,古来仙释并。阳崖射朝日,高处连玉京。阴谷叩白月,梦中游化城。果然石门开,中有银河倾。幽龛入窈窕,别户穿虚明。泉流下珠琲,乳盖交缦缨。我行畏人知,恐为仙者迎。小语辄响答,空山自雷惊。策杖归去来,治具烦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