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照高岑,天风振远林。
不分沧海色,那识白云心。
瑶树空香满,珠林积翠深。
坐来明月上,何处起潮音。
王翰,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事见清陆心源光绪《归安县志》卷三一。
《灵源洞》是唐代诗人王翰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旭日照高岑,
天风振远林。
不分沧海色,
那识白云心。
瑶树空香满,
珠林积翠深。
坐来明月上,
何处起潮音。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山洞的景象,洞口面对旭日东升,阳光照耀着高耸的岑峰,天风吹拂着远处的林木。在这个洞里,作者感叹沧海的浩渺无边,无法辨别其中的颜色,但却能感受到白云的灵动和纯洁。洞内环绕着瑶树的清香,珍珠般的树林蓄积着深厚的翠绿色。作者坐在这里,明月从山洞中升起,不知道从何处传来潮水拍击的声音。
赏析:
《灵源洞》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山洞景致,通过山洞中的光影、风声和气味,传达了一种清幽神奇的意境。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而富有想象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的感受。
首句“旭日照高岑,天风振远林”展示了早晨的景象,旭日冉冉升起,照亮了高耸的山峰,天风吹动着远处的林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接着,“不分沧海色,那识白云心”表达了作者对沧海的无边无际的美景的感慨,虽然无法分辨其中的色彩,但能够感知到白云的灵动和纯洁之美,引发人们对自然界的思索和想象。
“瑶树空香满,珠林积翠深”描绘了洞内的景象,瑶树的香气弥漫其中,树林中的珍珠般的树木积聚着深厚的翠绿色,给人以清新和神秘的感觉。
最后两句“坐来明月上,何处起潮音”通过明月的升起和潮水拍击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神秘的氛围,使人产生遐想和思考。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光影、风声、气味等感官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展示了王翰细腻的感受力和对诗意的把握。
半壁横江矗起,一舟载雨孤行。凭空怒浪兼天涌,不尽六朝声。隔岸荒云远断,绕矶小树微明。旧时燕子还飞否?今古不胜情。
十分风味似诗人。有些子太清生。只应最嫌俗子,消瘦却盈盈。风乍静,雪初晴。月微明。泊然疏淡,莫是无情,作个关情。
遗书今羽化,传者匪真书。此老纵横祖,仪秦得绪馀。
句曲山人毛发古,苍精龙佩羽衣轻。道高不授中黄秩,天下皆传外史名。石菌云融丹气拥,玉壶春艳紫霞生。楼居又近林和靖,约我寻梅取次行。
老去低徊强北游,春来消息望南州。别离况复年华换,富贵难令少壮留。行李未知何处定,屠苏还解忆人不。可堪一夜寒江雨,滴作羁怀万斛愁。
典尽春衣不肯归,熊儿扶过瀼溪西。伤时怀抱深於海,掠眼风光醉似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