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不见踪,改不见赃。
是真白拈,其谁与当。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鑑,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巖瑞。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隠,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证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遯庵演。三年復还灵隠。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巖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爲首座。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淳祐九年卒。爲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鑑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贊等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临济赞》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释师范。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一种哲理思考。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窃不见踪,改不见赃。
是真白拈,其谁与当。
诗意和赏析:
《临济赞》以极富哲理的方式探讨了人生的真实与虚幻、善恶的界限。通过使用窃与改这两个动词,诗人揭示了人们对于真相的隐瞒和对于罪行的掩饰。作者以简短而有力的语句,表达了人们常常无法察觉到隐蔽的罪恶行为,以及真相被掩盖的现实。这种现实对诗人来说是令人痛心的,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于这种虚伪和伪善的质疑。
在第一句中,"窃不见踪"意味着盗窃的行为往往不会被察觉到。这可以引申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隐藏自己的恶意行为,使其不易被发现。第二句中的"改不见赃"表达了当一个人掩盖了自己的罪行后,罪证也就无法被找到。这里的"赃"象征着罪行的证据,而"见赃"则代表真相的显露。
接着,诗人用"是真白拈,其谁与当"来表达他对于真相的怀疑。这句诗意味着即使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和真相,也有可能被人们忽视或否认。"是真白拈"中的"真白拈"可以理解为真实的事实或真相,而"其谁与当"则是对于真相被接受和承认的质疑。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于人们选择无视真相和对罪行不负责任的行为的愤慨。
总的来说,《临济赞》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深入思考了人们面对真相和罪恶行为时的态度和行为。诗人对于虚伪和伪善的现实表达了强烈的质疑和不满,呼唤人们应该勇敢面对真相,对于罪行负责,并追求真诚和正义。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我公仁存心,乐山心如丹。平生经行处,不厌行路难。青城及大面,万叠连百蛮。扪参仰胁息,亦尝坐长叹。功成归四明,得地数亩悭。城隅路穷际,小桥水汪湾。萧条渔家市,中有屋百间。危楼俯人世,一看山四环。堂深无他景,犹以城当山。城荒披绿莎,青青透槹閒。秀润长满门,坐对
诗翁静三昧,筇杖壁间横。小合自清绝,幽芳从瘦生。巧当窗影见,时映烛花明。底用寻春去,冲寒踏月行。
还丹根蒂将何作。须凭金火相销铄。金火得长生。方成夫与妻。夫妻情重重。共隐真人洞。真洞约回期。天符来便归。
羽化华岳。超游清霄。云盖习习。六龙飘飘。左配椒桂。右缀兰苕。凌阳赞路。王子奉轺。婉娈名山。真人是要。齐物养生。与道逍遥。
奥域灵区存物外,独标台岭为绝概。掩胜潜奇列作屏,堆青写碧深如黛。彤霞暖影生岩壁,香桂茂阴笼藓石。赤松子也浪虚闲,白道猷兮太轻掷。曹溪有叟归其中,风從虎兮云從龙。乘兴正值二三月,坐断还依千万峰。花飞飞,日迟迟,清飚拂拂吹无时。玲珑八面自回合,峭峻一方谁敢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