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崔颢,汴州人。开元十一年,登进士第。有俊才,累官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年卒。诗一卷。
辽西作(一作关西行)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中文译文】
燕郊的美丽年华渐渐远去,残雪冻结了边城。
四月的青草相连,辽阳的春水生长。
胡人正在牧马,汉将正在征战。
宝刀上沾湿了厚重的露水,金鼓声在沙漠中回响。
寒衣已经穿不下了,春装又能为谁准备。
我寄语洛阳的使者,传达边塞的情感。
【诗意分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人崔颢在辽西(一作关西)写的一首诗词。诗中以描写边关的景色、生活和士兵军旅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珍视和边塞人民的忠诚。
首句“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用描写芳年的晚景与冰封的边城呼应,展现出燕郊的壮丽和边塞的严寒。随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给人以春光融融、万物复苏的美好感觉。
接着,“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以牧马和征兵的场景,对比强调两个民族的分野和边塞的紧张局势。接下来,“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传递出军队在边塞的辛苦抵御和紧张备战。
最后两句“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表达了诗人对边塞人民艰苦生活的同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洛阳使者成了诗中的承载者,希望他能将边塞的情感传达给洛阳的朝廷和人们。
整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色、生活和士兵的军旅,表达了诗人对边塞人民的关心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出唐代边塞的艰苦和紧张的生活状态。
【赏析】
这首诗刻画了边塞的景色和生活,展现了边塞人民的坚韧和辛劳,表达了诗人对边塞人的关切和思念。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绘,诗中激发了读者的敬佩和同情之情。
诗对边塞的景色描述细致入微,通过对芳年晚景和冰封边城的描绘,使人感受到燕郊的秀美和边塞的严寒。通过四月青草和辽阳春水的描绘,给人以希望和生机的感觉,透露出对春天和生活的向往。
诗的描写手法生动鲜明,通过描述胡人牧马和汉将征兵的场景,抓住了边塞的时事和紧张局势。丰富的形象描写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士兵们的辛勤努力。
最后两句寄语洛阳使,意味深长,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边塞人民的思念之情。洛阳使者成为了诗中的传情媒介,诗人希望通过他将边塞的情感和状况传达给遥远的朝廷和其他人。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色和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边塞人民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展现了唐代边塞的艰难和紧张的生活状态。这首诗词内容深刻,意蕴丰富,是一首值得深思的佳作。
戚里封侯旧,家园缔宇初。据梧人化蝶,坐石客焚鱼。砌草交垂带,窗筠就刻书。欲知真趣盛,长者数回车。
志古流难合,谈高道自明。风波直恩分,鍼石尽交情。让节蒙知厚,华班绝绮荣。贱生怀感遇,当路假晶荧。累次青油幕,中间白玉京。吏文容议缓,邦事卹言轻。自此嗟流梗,何期苦见兵。塞垣心易动,漳浦信弥惊。玉蕊悲无验,金台望忽倾。岁阑云惨淡,天迥泪纵横。世有真忠亮,今亡
二条开胜迹,大隐叶冲规。亭阁分危岫,楼台绕曲池。长薄秋烟起,飞梁古蔓垂。水鸟翻荷叶,山虫咬桂枝。游人惜将晚,公子爱忘疲。愿得回三舍,琴尊长若斯。
一春霁色养花天,近夏鞭霆雨沛然。说与农人勤贮水,行看绿雾涨平田。
没巴没鼻落一叶,发颠发狂何处风。九十日暑扫地去,满怀汗珠寻已空。却烦察判潘孺子,说与上舍陈元龙。来宵无雨必好月,一樽还要与君同。
扰扰送征行,匆匆赴北城。隔关愁暝早,入直爱官清。夏屋连云冷,冬宵彻晓明。不眠身百转,无计决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