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莲》是苏轼所写的一首诗词,描述了卖莲的情景以及莲花的美妙之处。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城中担上卖莲房,
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剥莲子,
露为风味月为香。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卖莲人的情景,他将装满莲花的篮子挑在肩上,在城市中行走。然而,他的目的地是西湖,他希望能够乘船在湖上畅游。在等待抵达目的地的过程中,他不禁开始采摘荷花,并剥开莲子。这些莲子散发出清新的香气,而夜晚的月光也增添了一份诗意与浪漫。
赏析:
苏轼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卖莲人的情景,通过诗人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城市街道上熙熙攘攘的繁忙景象。然而,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这个繁忙的城市中,他引领读者的目光转向了西湖,这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地方。莲花作为西湖的一大特色,被卖莲人带到这个城市中,而他心中的向往则是能够乘船在湖上畅游。这种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使得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满足。
在等待抵达目的地的过程中,卖莲人开始采摘荷花,并剥开莲子。这一过程不仅是为了打发时间,更是一种对自然的亲近与享受。莲子的香气和荷花的美丽,使得整个环境充满了诗意与浪漫。夜晚的月光增添了一份神秘感与安宁感,使得整个景象更加和谐。
通过这首诗词,苏轼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诗人通过描绘一个卖莲人的故事,呈现了诗意与美感,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递出宁静与舒适的感觉,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宁静。
一路都岑寂,蓝坑分外荒。屋疏茅送月,壁密荻分霜。病趾催趺坐,残更妒晓光。暖寒无上策,来早借朝阳。
晓云狼藉。淡淡烟中日。柳絮欲飞无气力。满院绿阴清寂。熏篝香恋残煤。画罗衣试新裁。春尚有些寒在,银屏到晚慵开。
山林不可住,欲隐更何之。春去已多日,客愁无了时。斜阳依树下,明月到门迟。閒事谁消遣,陶潜一卷诗。
龙烛飞空雪渐无,光摇穷巷丽金铺。妓楼遽喜春生座,席户浑惊粟在肤。剡水不须乘兴去,饭山犹是作诗臞。自怜白发疎慵客,拥被高舂梦未苏。
九日三眠火力齐,五朝又报四眠时。辛勤一月方能茧,缲得成丝却卖丝。
孤山树槁神枯,一段底死工夫。脉脉不知机转,忽然嘴眼皆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