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梨洲寺》

一区鸡犬白云巅,乱后来看意惘然。
劫火尚余唐殿宇,土风甯是晋山川。
沿溪客散三州路,并守僧耕百亩田。
欲访纵由题作句,矮碑祗在近时镌。

作者介绍

戴表元(一二四四~一三一○),字帅初,又字曾伯,号剡源先生,又称质野翁、充安老人,奉化(今属浙江)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入太学,七年第进士,授建康府教授。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迁临安府教授,不就。元兵陷浙,避乱他郡,兵定返鄞,以授徒、卖文自给。元成宗大德八年(一三○四),以荐爲信州教授,秩满改婺州,以疾辞。武宗至大三年卒,年六十七。有《剡源文集》三十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本集自序、《清容居士集》卷二八《戴先生墓志铭》。 戴表元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万历九年刊《戴先生文集》爲底本。校以明刻六卷本《剡源先生文集》(简称明刻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梨洲寺》是宋代诗人戴表元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梨洲寺,位于巍巍白云之巅,看似一片和谐宁静的景色。然而,一场战乱过后,来到这里看望的人们却感到心灵迷茫。唐代的宫殿尚未被战火摧毁,残存下来,而土地上的风景仍然保留着晋代的山川风貌。沿着溪流,旅客们散落在三州的道路上,而僧侣仍然守护着耕种着百亩田地。如果想要拜访,只需按照碑上的题字,就能找到这里。这座低矮的碑刻近年来才刻上。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梨洲寺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对于战乱时期的迷茫和对于宁静和稳定社会的向往之情。在这片山川之间,古代宫殿和现实的农田并存,寺庙中的僧侣和外来的旅客交错出现,构成了一幅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诗人以梨洲寺为象征,表达了对于和平稳定的向往和对于历史沧桑的思考。

这首诗词的赏析在于其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意境。诗人通过对景色和人物的描写,将历史和现实相互交融,展现了一个复杂而多面的画卷。诗中的梨洲寺成为了叙事的背景,同时也是诗人思考的起点。战乱之后的景色,让来访者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在这片山川之间,历史与现实交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种对比和交错使得整个诗词充满了思考与感慨。

戴表元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以及对于和平稳定的向往之情。通过这首诗词,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社会变迁的思考,也能够体会到他对于宁静与平和的追求。这种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以及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索,使得《梨洲寺》成为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佳作。

  • 《送裕师骨》

    去年石上君携我,今日溪边我送君。世事尽从朝晚过,人情难必死生分。

  • 《汴京纪事二十首》

    圣君尝胆愤艰难,双跸无因日问安。汉节凋零胡地阔,北州何处是通汗。

  • 《采桑子》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 《杂兴十首》

    不肯弹冠起,俄从折简招。虽然舐丹药,未免悔青苗。

  • 《寄旧山隐侣》

    旧山诸隐沦,身在苦无身。莫锁白云路,白云多误人。

  • 《江路见梅怀泉台留主管王提干》

    强号梅为自在春,淡妆贵不失天真。园林烂熳空多事,篱落伶俜倒出尘。无竹无松自风韵,得江得月更精神。清高惟雪可相配,次有冰台两玉人。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