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车轮日往还,忙中尘土静中闲。
不栽松生分遮帐,应要开门便见山。
王洋(一○八七?~一一五四?),字元渤,原籍东牟(今山东蓬莱),侨居山阳(今江苏淮安)。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召爲秘书省正字。歷校书郎,吏部员外郎,守起属舍人,坐事免(《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四四、五七、五八)。十年,由权发遣吉州改知邵武军(《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四八)。十七年,由知饶州任罢(《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五六)。寓信信,因居所有荷花水木之胜,自号王南池,闢室曰半僧寮(《洞泉日记》卷中)。二十三年,以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卒(《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六五)。一说十二月卒,年六十七。其子易祖收辑遗文爲《东牟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九卷),孝宗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周必大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四卷。事见《周文忠公集》卷二○《王元渤右史文集序》、《南宋馆阁录》卷八。 王洋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东牟集》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引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乐平道中朱门当道诗二首,是宋代诗人王洋所创作的诗作。以下是对这两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一:
门外车轮日往还,
忙中尘土静中闲。
不栽松生分遮帐,
应要开门便见山。
译文:
门外车轮日复一日地来来往往,
忙碌中的尘土,安静中的闲逸。
不种植松树,也能遮挡帐幕,
只需打开门,便能望见青山。
诗意:
这首诗以乐平道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繁忙都市生活和平静自然之间的对比思考。门外车轮来往不停,象征着都市的喧嚣和忙碌,而在这繁忙之中,尘土扬起,形成一片宁静的景象。作者提到不栽种松树,是因为松树被视为寓意长寿和坚贞的象征,它的存在能够起到遮挡的作用,但在这里,即使没有松树的遮挡,也能透过门窗看到远处的青山。
赏析:
这首诗通过景物的对比和转换,表达了作者对繁忙生活和宁静自然之间的思考和感悟。门外车轮的往来和尘土飞扬,与室内的宁静形成鲜明的对比,强调了都市生活的喧嚣与自然的宁静之间的差异。作者并不认为只有松树才能带来遮挡,他认为即使没有松树,只要打开门窗,也能欣赏到远处的青山,暗示了人们可以在繁忙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美好。
诗二:
山阴道上晚烟收,
最爱山中一片秋。
款款归来无限思,
烟霞落尽月如钩。
译文:
山阴道上夜幕降临,
最喜欢山中的一片秋色。
慢慢地归来,思绪无限,
烟霞逐渐散去,月亮如钩。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秋景的喜爱和对归家的思念之情。夜幕降临时,山阴道上的景色逐渐消散,而作者最钟爱的是山中的秋景。他款款归来时,思绪万千,而烟霞逐渐散去,只剩下弯曲如钩的月亮。
赏析:
这首诗以山中秋景为背景,通过描绘夜幕降临时的景色和作者的归家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和对归家的思念之情。山中的秋景被作者所喜爱,而当他慢慢地归来时,思绪纷繁,烟霞逐渐散去,唯有月亮如钩,给人以回家的温暖和美好的感觉。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秋夜的美景和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家的思念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一亭飞出层霄,昔人似为登高办。双眸千里,茫茫宇宙,滔滔江汉。一片秋光,青山红树,断云斜雁。想人生尘世,难逢开口,但酬节、何多汉。细数年年今日,误清欢、半因羁宦。迩来心事,无惭猿鹤,更齐鹏*。华发新添,黄花任笑,乌纱频岸。且一尊倾倒,不须醉后,把茱萸看。
仙吏紫薇郎,奇花共玩芳。攒星排绿蒂,照眼发红光。暗妒翻阶药,遥连直署香。游枝蜂绕易,碍刺鸟衔妨。露湿凝衣粉,风吹散蕊黄。蒙茏珠树合,焕烂锦屏张。留客胜看竹,思人比爱棠。如传采蘋咏,远思满潇湘。
楼阁万重秋雨里,峰峦四合暮潮边。凤城今夕凉如水,多少人家度管纺。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起坐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黄阁方开。金鼎和羹正待梅。
君行不少住,明日是清明。驿路垂杨暗,淮河新水平。天晴纡野兴,地逈畅离情。故友如相问,深山戴笠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