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岸通横水,吹花满系船。
中年擅幽独,辍食买林泉。
草木真宜主,江山故作妍。
升沉有流转,且复赋归田。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览胜亭》是宋代陈师道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览胜亭中所感受到的美景和情感。
译文:
断岸通横水,
吹花满系船。
中年擅幽独,
辍食买林泉。
草木真宜主,
江山故作妍。
升沉有流转,
且复赋归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首句"断岸通横水"描绘了一条岸边的水面被断裂而形成交错的景象。这种景色使人感到壮观而宏大。接着,"吹花满系船"表达了春天的景象,花瓣被微风吹动,落在系着船的绳索上,增添了一种轻盈和柔美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中年擅幽独,辍食买林泉"揭示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中年时期的作者渴望寻找宁静和孤独,放弃世俗的繁华,选择购买山林和泉水来过一种隐居的生活。这表明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抒发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之情。
"草木真宜主,江山故作妍"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赞美。作者认为自然界中的草木应该是主宰,而人类社会的江山则是虚假的。这种观点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纯洁和人世浮华的对比思考。
最后两句"升沉有流转,且复赋归田"表达了人生的起伏和变化。作者意识到人生是一个不断流转的过程,同时也提到了对归田生活的向往。归田生活象征着回归自然、追求宁静的理想,这与前文中作者对幽独和山水的追求相呼应。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宁静、孤独和自然的向往之情。作者通过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世俗的疏离和对归田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世浮华的反思。这首诗词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通过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使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昭代元丰日,云洲致瑞祥。氤氲浮岭表,精彩灿霞光。德政闻名邑,文章冠试场。二人符美应,今古共流芳。
川广片帆悬,轻霞欲暮天。蓼花明远岸,芦叶隐低田。风起青蘋上,云归白鸟前。元多山水意,对此自悠然。
地僻柴桑古,人亡松菊存。不如彭泽吏,归去有田园。
只今年才十六七,风尘荏苒音书绝。胡骑长驱五六年,弊裘何啻连百结。愁对寒云雪满山,愁看冀北是长安。此身未知归定处,漂泊西南天地间。
苏仙行部溧州时,曾赋黄冠白鸟诗。八十炼师犹健在,自锄松下取苓芝。
敧帽垂鞭送客回。小桥流水一枝梅。衰病逢春都不记。谁谓。幽香却解逐人来。安得身闲频置酒。携手。与君看到十分开。少壮相从今雪鬓。因甚。流年羁恨两相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