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婆桥下粼粼水,几见居人说废兴。
自笑年来车马迹,得如桥畔白头僧。
苏泂(一一七○~?)(与赵师秀同龄,生年参《文学遗産》一九八三年四期《赵师秀生年小考》),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颂四世孙。生平事迹史籍失载,从本集诗篇可知,早年随祖师德宦游成都,曾任过短期朝官,在荆湖、金陵等地作幕宾,身经宁宗开禧初的北征。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着名诗人辛弃疾、刘过、王柟、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余。有《泠然斋集》十二卷、《泠然斋诗余》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一),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泠然斋诗集》八卷。 苏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有关史籍。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赖婆桥诗》是苏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赖婆桥下粼粼水,
几见居人说废兴。
自笑年来车马迹,
得如桥畔白头僧。
译文:
在赖婆桥下,水面泛起微光,
不时可见居住在此的人们谈论着兴衰。
我自嘲岁月流转,车马行走的痕迹,
犹如桥边那位白发苍苍的僧人。
诗意:
《赖婆桥诗》通过描绘赖婆桥下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兴衰和时光流转的思考。诗人在桥下看到居住在此的人们对社会变迁的议论,自嘲自己也经历了岁月的变迁,感叹人事如梦。同时,诗人将自己比作桥边的白头僧,暗示自己已经年迈,对世事持有超脱态度。
赏析:
《赖婆桥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具体的场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引发对生活和兴衰的思考。诗中的赖婆桥下的水面粼粼发光,形象地传达了水的流动与岁月不停变迁的主题。诗人通过描述居住在此的人们谈论废兴,展现了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的无常。诗人自嘲自己也历经岁月的洗礼,将自己与桥边的白头僧相比,表达了对世事的超然态度。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花闻花落总无情,赢得诗人百感生。今日东兰看梨雪,坡仙去后岁清明。
隐居家住玉山阿,新制茅堂接薜萝。悲翠飞来春雨歇,麝香眠处落花多。《竹枝》已听巴人调,桂树仍闻楚客歌。明日扁舟入青浦,不堪离思隔沧波。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薄暮行人息,角声吹已残。城空群犬吠,明月照关山。四望何所见,烟苍树团团。但闻流水声,不见飞鸟还。故园天一角,时危路间关。避地方云始,整驾何当旋。故人同此夕,若为怀抱宽。
逋仙解道影南斜,二百年来蔑以加。别有脱胎诗一句,自从梅后更无花。
猛觉冰生颊,孤吟翻欲狂。汲泉溪作冻,移火月吞光。渍米频拈稗,开薪再剪霜。夜炊一幽事,仆仆不为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