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无伯鸾志,独有子云悲。
恨子非天合,犹能使我思。
儿曹莫凄恸,老眼欲枯萎。
会哭皆豪杰,谁为感旧诗。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中文译文:《哭王子立,次儿子迨韵三首》
非无伯鸾志,独有子云悲。
恨子非天合,犹能使我思。
儿曹莫凄恸,老眼欲枯萎。
会哭皆豪杰,谁为感旧诗。
诗意:这首诗是苏轼哭王子立和次儿子迨的三首诗。王子立和次儿子迨都是苏轼的两位已故儿子,他们都具有高尚的志向和品质。然而,他们的早逝让苏轼感到痛苦和懊悔。虽然苏轼深感儿子们与命运不合,但他仍然思念他们。他劝告其他儿子们不要过于凄恸,以免伤害健康。最后,苏轼借这次哭泣来表达自己和其他豪杰们对逝去的时光的感伤之情。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儿子们的思念和悲痛之情,其中透露出了人生的无奈与悲凉。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对儿子早逝的痛苦以及对往事的回忆,展现了自己对逝去时光的思考和对过去荣光的追忆。这首诗以自己的哀痛为引子,又将自己的感受转化为对所有悼念者的思考,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伤和对生命的珍惜。
这首诗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表达了苏轼对儿子们的爱和思念,也意味着作者对自己悲痛过去的沉思和对生命的感悟。诗句简短而有力,通过对儿子们的描述,展现了苏轼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整体上,这首诗词流露出一种对命运无奈的悲凉和对逝去时光的感伤,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我呼古人名,鬼神侧耳听。杜甫李白与怀素,文星酒星草书星。永州东郭有奇怪,笔冢墨池遗迹在。笔冢低低高如山,墨池浅浅深如海。我来恨不已,争得青天化为一张纸,高声唤起怀素书,搦管研朱点湘水。欲归家,重叹嗟。眼前有,三个字。枯树槎乌梢蛇,墨老鸦。
风檐诵新句,绝胜丝竹娱。此竹古来有,此诗今时无。
杰阁横空爽气收,一时胜概压岩幽。要将绣岭匿峰色,分入霞城栖月楼。雌霓挂檐供彩笔,雄风拂面快金瓯。才华便合冲霄去,应为看云却少留。
江南九子云深处,亦有新罗国里人。用夏变夷夷变夏,世间毕竟是谁真。
们物致用,牙羞神明。礼成乐举,克享克社。
仙翁不可见,惟有一空亭。地冷春留雪,林深书见星。松篁团秀色,兰蕙吐幽馨。立尽斜阳影,闲看鹤刷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