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笑此公何太惑,读书写字到三更。
也知学得终无用,自肯辛勤比后生。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可笑口号》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文同。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可笑口号
可笑此公何太惑,
读书写字到三更。
也知学得终无用,
自肯辛勤比后生。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一种口号的嘲讽。诗中的“此公”指代一个人,他在夜晚一直读书写字,直到深夜,这种行为被作者认为是可笑的。作者认为这个人虽然明白学习终究没有用处,却仍然愿意辛勤努力,与年轻人比较。
赏析:
这首诗词反映了宋代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即以求学为重的价值观和追求。诗中的“可笑口号”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不切实际的信念或理想,它嘲笑了那些不顾一切地追求知识和学问的人。作者通过嘲讽的口吻,暗示了对这种单纯追求学问的态度的质疑。
诗中的“此公”代表了那些虽然明白学习的价值有限,但仍然坚持不懈地努力的人。作者认为这种行为是可笑的,因为他们在努力追求知识的同时,却忽略了其他可能更有意义的事物。这种观点可能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价值观的挑战,他认为单纯追求知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整首诗词以嘲讽和讽刺的语气写就,通过对追求学问的人的讽刺,传递了一种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和批判。这首诗词让读者反思关于学习和追求的意义,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在生活中寻找平衡,不要过分追求一种价值观而忽略其他方面的重要性。
误身何必叹儒冠,粗粝须甘苜蓿盘。瓜地可耕归独负,未应真坐缚微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
晚天未霁烟张雾,浮埃蔽空云擘絮。西山远挂月一眉,澹澹寒辉生绮户。须知仰视天中央,清飚震拂银河光。人影在地林影散,月出皎兮星斗璨。
从来席不暖,为尔便淹留。鸡黍今相会,云山昔共游。上帘宜晚景,卧簟觉新秋。身事何须问,余心正四愁。
傍家新筑好,儒道不相妨。松火客床梦,梅花诗屋香。欲盟六逸醉,始托四明狂。高视黄尘表,翛然何有乡。
万事源头必正名,非同综核汉公卿。时流不沮狂生议,侧立东华儜佩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