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亭上问秋风。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句》
朝代:宋代
作者:李曾伯
春风亭上问秋风。
【中文译文】
春天的风吹拂着亭子上,我询问秋风的消息。
【诗意赏析】
这首诗由李曾伯创作于宋代,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诗人站在春风吹拂的亭子上,把目光投向秋风的方向,向它询问秋天的消息。通过这样的场景描绘,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对时间流转的关注和对自然变化的思考。
诗中的春风和秋风,象征着不同季节的变迁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春风代表着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春天,而秋风则象征着成熟、凋零的秋季。诗人通过寻问秋风,表达了对岁月流转的思考和对生命变迁的感慨。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哲理,给人一种意境深远、意味隽永的感觉。它引发了读者对时间流转和人生变化的思考,使人感叹时光的短暂和生命的脆弱。
【赏析】
这首诗以简短的四个字勾勒出了一幅自然景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它通过春风亭和秋风之间的对话,传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变迁。
诗人选择了春风和秋风这两个象征性的自然元素,以表达他对时间流逝和人生轮回的思考。春风和秋风分别代表着生命的起伏和终结,它们犹如一个个问题和回答,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诗中的亭子是诗人思考的场所,春风和秋风则是他的倾诉对象。通过这种对话的方式,诗人向读者展示了他对岁月变迁的敏感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它表达了人们对时间流逝和生命变化的感慨,使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思考和思索。
九重深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云尽火星流。清风刻漏传三殿,甲第歌钟乐五侯。楚客病来乡思苦,寂寥灯下不胜愁。
二月起蚕事,伐桑人阻饥。已伤持斧缺,不作负薪非。聊给终朝食,宁虞卒岁衣。月光无隔碍,直照破荆扉。
岭上老梅树,岁晚等风木。霜风吹枯枝,曾有花如玉。茉莉抱何性,犯此炎暑酷。琢玉再为花,承以敷腴绿。怜渠一种香,偏历寒与燠。空庭三更月,酒醒人幽独。有如高世士,含情不虚辱。时於寂默中,至意微相属。鼻观既得趣,就枕便清熟。梦中见灵均,九畹皆芬馥。
病厌追游嬾举觞,今年闭户作重阳。香烟袅袅闲萦几,书卷纷纷静满床。斜日更增秋惨淡,黄花应怪客凄凉。长安光景还如昨,谁醉城南杜曲旁?
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
高僧居物外,有户昼常扃。海阔知天大,泉甘识地灵。一帘春月静,数点列山青。便卜归欤计,移文休勒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