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臣老非仙骨,犹在丹台望泰阶。
苏易简(958—997)北宋官员。字太简,梓州铜山(今属四川)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第一,状元。为将作监丞、升州通判、翰林学士承旨,历知审官院、审刑院,迁给事中,拜参知政事,至道元年,出知邓州,移陈州。以文章知名,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及文集。《文房四谱》全书共五卷,笔谱二卷,其余各一卷,附笔格、水滴器。书前有徐铉序,末有自序。
苏易简,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广福镇)人,字太简。生于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卒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庚辰科状元。
苏易简少年聪颖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兴国五年(980),举进士时,太宗留心儒术,责考生皆临轩复试,易简洋洋三千余言,一挥而就。太宗览毕,甚为赞赏,擢为甲科第一,时年仅二十二岁。
苏易简中状元后,通判升州,迁左赞善大夫。八年,以右拾遗知制诰,连续七年主持贡举,公正无私,深得太宗信任。雍熙三年(986),充翰林学士。淳化二年(991),同知京朝官考课,迁中书舍人,充承旨,太宗虽没任命苏易简为参知政事,待遇却和参知政事一样,并做诗安抚:“君臣千载遇”,易简也表示“忠孝一生心”。一次,苏易简用水试欹器,以“日中则昃,月满刚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劝谏太宗持留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不久,知审官院,改知审刑院,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因嗜酒,被劾,罢为礼部侍郎,出知邓州,又移知陈州。至道二年(996年)十二月,因饮酒过度去世,赠礼部尚书。太宗闻之,深为惋惜,赠挽词,上有“时向玉堂寻旧迹,八花砖上日空长”语。
北宋时期,随着造纸业的发展、造纸术的进步、以及纸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而出现了一些研究纸的专门论著。其中最早的一部是北宋苏易简撰写的《文房四谱》中的《纸谱》一卷,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纸的专著。《纸谱》成书於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9月,分为叙事、制造、杂说、辞赋四部分,记述了纸的源流、名称、制作、加工、用途、特点等,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文房四谱》全书共五卷,笔谱二卷,其余各一卷,附笔格、水滴器。书前有徐铉序,末有自序。此书分别探讨和记载了笔、砚、纸、墨产生的根源、制造的工艺、流传的故事以及诗词赋文。
《句》是一首苏易简创作的宋代诗词。下面是针对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玉堂臣老非仙骨,
犹在丹台望泰阶。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和感慨。玉堂臣老指的是在玉堂之中服役多年的朝臣,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并非仙人,仍然站在丹台之上,盼望着升迁到更高的台阶。
赏析:
这首诗以对官员的形象描绘,反映了宋代社会中官僚体制的现实。玉堂臣老代表着那些长时间在朝廷中任职的官员,他们已经年迈,但却仍然在期待着晋升到更高的地位。诗中的丹台和泰阶则是象征着官位的层级和晋升的阶梯。
整首诗意味深长,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思考。他通过描绘这些老朝臣的形象,暗示了官场上的竞争和晋升的压力。即使是那些已经年老的官员,仍然在追求更高的地位和荣誉,不愿意安于现状。
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他用玉堂臣老来比喻人们在社会中奋斗的过程,暗示着即使年事已高,我们仍然应该保持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这种追求和向上的动力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官员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官场竞争和晋升的思考,并通过这一形象寓意着人生的追求和希望。它反映了苏易简对于现实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给人以启示和反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奕奕高祠,有严毖祀。礼和孔宣,燔燎斯暨。帝心肃祗,天步旋止。熙事既成,永膺蕃吐。
清江台上读君诗,颇欲相从慰所思。何意昌山夜止宿,忽成风雨对床期。
名利场中难着脚,林泉路上早回头。不然半百残躯体,正被风波汩未休。
移筇山未深,切骨寒无那。蜿蜒瘦苍虬,脚底飞腾过。幽亭护石池,庭事不敢涴。虚中涵月静,冷面从云呵。欲捶玄璧试,恐触方诸破。平生泉石痴,屡此箕踞坐。重来照清癯,白发添个个。凡心未痛浣,老气日以惰。缅怀大义风,绝唱宁无和。悚然听琮琤,耳观为之大。
上人居此寺,不出三十年。万法元无著,一心唯趣禅。忽纡尘外轸,远访区中缘。及尔不复见,支提犹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