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谙风月归,庶几无虚还。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早年从朱熹门人度正、暖渊游,学者称大阳先生。
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取得乡试第一。
从嘉熙二年(1238年)起,因蒙古攻蜀所扰,阳枋先后避地南川、清溪、夜郎、泸南等边远地区。
淳祐元年(1241),以蜀难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
淳祐四年(1244),阃帅交辟之,应蜀守余玠之请,分教广安,历监昌州酒税,大宁理掾。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
1251年,主教涪陵北岩书院,士子信从者众。
1255年以后,因年老和避蒙古兵锋。先后随子就养于嘉定(今四川乐山)、涪州(今四川涪陵)、荆州(今湖北江陵)白水镇、峡州(今湖北宜昌)至喜亭、桃源(今湖南桃源)广溪。
1265年自夷陵(今湖北宜昌)还蜀。
晚以子炎卯贵,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
子阳炎卯,瑞平二年(1247年)进士。
子阳恪,字伯强,号以斋,理宗景定四年(1262年)进士,为蜀举首,治《春秋》,著《易说》、《春秋夏时考正》2卷(均佚)。
族侄阳昂,阳枋叔父阳伯高仲子阳元泽之次子,景定三年(1262)进士,尝辟渝州节判。
《句》是宋代阳枋创作的诗词作品。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深入体验风月之美,追求真实与实在的心境。
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风月之景的深入领悟。"饱谙风月归"表明诗人对美的体验已达到饱满的程度,他在欣赏风景和月色时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庶几无虚还"则表达了诗人对真实和实在的期望,希望在欣赏风月之美的同时,能够超越虚幻的幻觉,追求内心的纯粹和真实。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虚幻与真实的思考。诗人通过欣赏风月之美,体验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并希望在这美的体验中获得真实和实在的愉悦。
整首诗词流畅而简练,寥寥数语勾勒出了诗人的情感和内心追求。它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引发读者对美、对真实的思考。这首诗词以其简约而深邃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在短暂的几行文字中感受到诗人对美的热爱和对真实的追求,带给读者一种思索和共鸣的空间。
佛法方当恶剧时,偃溪笑裹袖钳锤。不教管领千云衲,打彻头关更问谁。
早知皆是自拘囚,年少因何有旅愁。自是不归归便得,陆乘肩舆水乘舟。
乔木岂能忘故国,结茅聊复纪新亭。此君玉立傍无友,犹有幽禽静可听。
幸际清时息五兵,舌顽无处说纵横。蚁封一梦难分别,蜗角千年强斗争。丹壁邮亭新蜀道,白楼烽戍古邾城。自知夜半徒兴舞,移远寒鸡不使鸣。
梁家天子抱琵琶,泪洒华林御苑花。今日闻韶无处所,雁烟蛩雨属他家。
仙跸九成台,香筵万寿杯。一旬初降雨,二月早闻雷。叶向朝隮密,花含宿润开。幸承天泽豫,无使日光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