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精力尽於诗,末岁心存力已疲。
不共卢王争出手,郤思陶谢与同时。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绝句》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陈师道。下面我将为您提供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此生精力尽於诗,
末岁心存力已疲。
不共卢王争出手,
郤思陶谢与同时。
诗意:
这一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创作诗歌上,
到晚年,心力已经衰竭。
不再与卢王等人争名夺利,
只怀念与郤思、陶渊明、谢灵运同时的时光。
赏析:
《绝句》描绘了一个诗人在晚年对生命的回顾与思考。诗人坦诚地表达了自己此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创作诗歌之中,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感到内心的力量已经不再充沛,心力也逐渐疲惫。这种疲惫并非是身体上的劳累,而是精神上的疲倦,对名利的争夺已经不再重要。
诗中提到的卢王,指的是两位著名的诗人卢纶和王之涣,他们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诗人的意思是,他不再与这些名士争才和竞争,而是怀念与郤思、陶渊明和谢灵运同时的时光。郤思、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人,他们以清新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诗风而著称。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名利追逐的超越。他认识到生命的有限和岁月的流逝,不再追求世俗的成就,而是回归内心,怀念那些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文人,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真实的表达。这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自由的情感与宋代文人的时代背景相契合,也折射出陈师道对于人生和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
天宇四齐,嘉坛聿崇。肃祗严祀,登降有容。仰瞻蠼灵,位居其中。既安既妥,沛哉岂融。
浦干潮未应,堤湿冻初销。粉片妆梅朵,金丝刷柳条。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莫怪珂声碎,春来五马骄。
别来长忆西楼事结遍兰襟遗恨重寻弦断相如绿绮琴何时一枕逍遥夜细话初心若问如今也似当时著意深
终日看山不厌山。寻思百计不如闲。何时得到重阳日,醉把茱萸仔细看。欹醉帽,倚雕阑。偶然携酒却成欢。篱边黄菊关心事,触误愁人到酒边。
一纸书来遂隔年,江湖远地水连天。纷纷横路又逢此,凛凛岁寒嗟独然。学道终期世勋业,抄经堑了佛因缘。白头下士重来拜,依旧鸥汀鹭渚边。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