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港侵衣绿,莲塘乱眼红。
将身供世事,结缆待回风。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巨野二首》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景色优美的巨野,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期待。
译文:
蒲港侵衣绿,
莲塘乱眼红。
将身供世事,
结缆待回风。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蒲港和莲塘的美景,利用了绿色和红色来营造生机勃勃的氛围。绿色的蒲港侵入了衣物,红色的莲花在莲塘中泛起波纹,给人以活力和美感。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诗人将自己奉献给世事的决心。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艘系在港湾的船,等待着回风的到来,踏上航程。这里的“世事”可以理解为人世间的琐碎事务,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奉献和努力,能为世界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
整首诗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它传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渴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个人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这种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深情和哲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夜雨三更,有人敧枕,晓檐报晴。算顽云痴雾,不难扫荡,青天白日,元自分明。权植油幢,聊张皂纛,坐听前驺鼓角鸣。君休诧,岂宣申南翰,成旦东征。鸿冥。哽噎秋声。正万里榆关未罢兵。幸扬州上督,为吾石友,荆州元帅,是我梅兄。约束鲸鲵,奠安鼪鼠,更使嵎夷海晏清。连宵看
半面喜投分,数年钦盛名。常思梦颜色,谁忆访柴荆。忽听款扉响,欣然倒屣迎。蓬蒿驻驺驭,鸡犬傍簪缨。酌水即嘉宴,新知甚故情。仆夫视日色,栖鸟催车声。自尔宴言后,至今门馆清。何当更乘兴,林下已苔生。
乡以孝廉举,仙为孝道宗。谓予方不信,君请问兰公。
客来风雨后,院静似荒凉。罢讲蛩离砌,思山叶满廊。腊高兴故疾,炉暖发馀香。自说匡庐侧,杉阴半石床。
秋砧响落木,共坐茅君家。惟见两童子,林前汲井华。空坛静白日,神鼎飞丹砂。麈尾拂霜草,金铃摇霁霞。上章人世隔,看弈桐阴斜。稽首问仙要,黄精堪饵花。
从戎依远地,无日见家山。地近风沙处,城当甸服间。阻河通渭水,曲苑带秦关。待月登楼夜,何人相伴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