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荆阃偶成》

一出峤南道,重来国北门。
词源因老涸,心鉴以忧昏。
可厌惟官事,难忘是主恩。
衷怀谁共语,流得枕过痕。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荆阃偶成》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李曾伯。诗人通过描绘一个人从南方峤道(山道)返回北方国门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因官场之事而忧心忡忡的心情。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不详,但我们可以分析其诗意和赏析。

诗人首先描述了一个人从南方峤道返回北方国门的情景,展现了一个旅途的归来。随后,诗人提到“词源因老涸”,意指他的才华因年迈而枯竭。诗人内心忧郁,心智昏暗,用“心鉴以忧昏”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他对官场事务的厌恶,但同时也难以忘怀主恩。这揭示了诗人对个人抱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挣扎。他心怀忧虑,却没有人可以倾诉,用“衷怀谁共语”来表达内心的孤寂。

最后一句“流得枕过痕”,描绘了作者流泪而留下的枕边痕迹。这句话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伤痛和痛苦,可能是由于所受委屈或困扰所致。

整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在官场中的困境和矛盾,以及他内心的苦闷和忧虑。诗人通过描绘个人经历和情感,展示了对人生境遇的深思和探索。这首诗词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中官场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 《赠李尉归霅川》

    佩弦示良规,恤纬寓忧抱。人为海鸥惧,谁谓屋乌好。子别肯赠言,我愧未闻道。药石十数字,唤醒知几早。

  • 《题雷峰塔南山小景》

    钱塘门外西湖西,万松深处古招提。孤塔昂昂据要会,湖光滟滟明岩扉。道人安禅日卓午,寺外湖船沸箫鼓。静者习静厌纷喧,游者趋欢穷旦暮。非喧非寂彼何人,孤山诗朋良独清。世间名利不到耳,长与梅花作主盟。嗟我於此无一得,曾向峰前留行迹。天涯暮景盍归来,坐对此图三太息。

  • 《谁言答圣俞见寄兼简东京诸友》

    昔君居洛阳,乐事无时有。窦府富文章,谢墅从亲友。丰年政颇简,命驾时为偶。不问竹林主,仍携步兵酒。芬芳弄嘉月,翠绿相森茂。

  • 《五穷吟》

    智学文交与命穷,瘴江风雨值衰翁。昌黎送别劳三揖,何似檀栾一笑中。

  • 《次韵胡温升玉甫西野》

    偶为西湖万山出,三省兴中歌西勿。中庸公子惠新诗,句里韩筋犹柳骨。文章感慨须和平,能泣鬼神风雨惊。和声似鸣国家盛,送东野序序文鸣。西野文鸣东野法,积中和顺英华发。我诗不作效岛寒,曾诛莓苔随意踏。谁道杨花本无才,天展湖山图画开。何须更问逋之觅,夜深明月半窗梅。

  • 《夕次襄邑》

    何处戒吾道,经年远路中。客心犹向北,河水自归东。古戍鸣寒角,疏林振夕风。轻舟惟载月,那与故人同。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