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衣上禁城尘,抚事怊然愧古人。
明月沧波秋万顷,扁舟长寄梦中身。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京城》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中文译文:
三年衣上禁城尘,
抚事怊然愧古人。
明月沧波秋万顷,
扁舟长寄梦中身。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的作品,题为《京城》。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身处京城的心境和感慨。
首句“三年衣上禁城尘”,描绘了作者在京城生活了三年,衣服上沾满了尘土,暗示了他在官场中的忙碌和辛劳。禁城指的是皇宫,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官场的象征。
第二句“抚事怊然愧古人”,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在官场中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和惭愧,因为他认识到自己不能与古代伟大的人物相比,无法做到像他们那样有所成就。
接下来的两句“明月沧波秋万顷,扁舟长寄梦中身”则是表达了作者的遐想之情。明月沧波秋万顷,描绘了秋天的明月倒映在波澜起伏的水面上,给人一种寂寥和萧索的感觉。而“扁舟长寄梦中身”则意味着作者把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寄托在了虚幻的梦境中,希望能够摆脱尘世的困扰,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京城生活的描绘和自省,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痛苦和迷茫,同时又展现了对于理想和自由的向往。这种思想情感的抒发,体现了王安石作品中常见的感伤和忧郁的风格,也体现了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于人生意义的追寻。
昔在神霄府。是上皇娇惜,便自酣歌醉舞。来此人间不知岁,仍是酒龙诗虎。做弄得、襟情如许。俯仰红尘几今古。算风灯、泡沫无凭处。即有这,烟霄路。淮山浙岸潇湘浦。一寻思、柳亭枫驿,泪珠溅俎。此去何时又相会,离恨萦人如缕。更天也、愁人风雨。语燕啼莺莫相管,请各家、占
九日强游登藻井,发稀那敢插茱萸。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壑铺。更望尊中菊花酒,殷勤能得几回沽。
河汉澈,碧霄晴。九华仙子以凡尘。凉夜山头吹玉笛,纤云卷尽月分明。
论画以形诗必此,东坡老子笑人痴。月岩本是梯空石,底事轻论圆与亏。
早向短李客南康,晚识渠家玉润郎。自笑头颅并目睫,依然如鼠复如麞。
逢一疏林酒一行,侍儿亲倚棹歌声。昔闻海水如天远,谁放山花似火明。烟外孤帆风正驶,苔中欹枕梦初醒。细看斗笠非难制,莫遣乌纱累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