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髯何事忽迁都,有意宫中号太初。
他日三军嫌饮水,只应翻忆武昌鱼。
苏泂(一一七○~?)(与赵师秀同龄,生年参《文学遗産》一九八三年四期《赵师秀生年小考》),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颂四世孙。生平事迹史籍失载,从本集诗篇可知,早年随祖师德宦游成都,曾任过短期朝官,在荆湖、金陵等地作幕宾,身经宁宗开禧初的北征。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着名诗人辛弃疾、刘过、王柟、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余。有《泠然斋集》十二卷、《泠然斋诗余》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一),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泠然斋诗集》八卷。 苏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有关史籍。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金陵杂兴二百首》是苏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紫髯何事忽迁都,
有意宫中号太初。
他日三军嫌饮水,
只应翻忆武昌鱼。
诗意:
紫髯指的是皇帝,"紫髯何事忽迁都"表达了苏泂对皇帝突然迁都的疑问和不解。"有意宫中号太初"表示皇帝有意在新的都城号称太初,可能寓意着皇帝希望在新的地方开创新的局面。接下来的两句,"他日三军嫌饮水,只应翻忆武昌鱼",表达了士兵们对于新的饮水的不适应,只能回忆起故乡的武昌鱼。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探讨皇帝迁都的问题,揭示出了苏泂对于政权迁移的疑虑和不满。紫髯作为皇帝的代称,暗示着皇帝的权威和统治力。"紫髯何事忽迁都"的疑问反映了苏泂对于皇帝决策的疑虑,以及对于统治中心的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感。"有意宫中号太初"则显示了皇帝希望在新的都城重新开创局面,追求更好的治理和统治效果。
接下来的两句则以士兵的视角,呈现了他们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和怀念故乡的情感。"他日三军嫌饮水"暗示了士兵们对于新的饮水条件的不满,这种不适应可能不仅仅是指生活上的困难,还可能暗示着对于新政权的不认同。"只应翻忆武昌鱼"则表达了士兵们对于故乡的思念和怀旧之情,武昌鱼作为故乡的象征,象征着士兵们对于故土、家乡的眷恋和向往。
整首诗词通过表达不同角色的情感,展现了迁都对于各个阶层的影响和反应,反映了社会变迁中的不稳定和矛盾。同时,也折射出苏泂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于权力迁移的思考和评价。
夜雨三更,有人敧枕,晓檐报晴。算顽云痴雾,不难扫荡,青天白日,元自分明。权植油幢,聊张皂纛,坐听前驺鼓角鸣。君休诧,岂宣申南翰,成旦东征。鸿冥。哽噎秋声。正万里榆关未罢兵。幸扬州上督,为吾石友,荆州元帅,是我梅兄。约束鲸鲵,奠安鼪鼠,更使嵎夷海晏清。连宵看
半面喜投分,数年钦盛名。常思梦颜色,谁忆访柴荆。忽听款扉响,欣然倒屣迎。蓬蒿驻驺驭,鸡犬傍簪缨。酌水即嘉宴,新知甚故情。仆夫视日色,栖鸟催车声。自尔宴言后,至今门馆清。何当更乘兴,林下已苔生。
乡以孝廉举,仙为孝道宗。谓予方不信,君请问兰公。
客来风雨后,院静似荒凉。罢讲蛩离砌,思山叶满廊。腊高兴故疾,炉暖发馀香。自说匡庐侧,杉阴半石床。
秋砧响落木,共坐茅君家。惟见两童子,林前汲井华。空坛静白日,神鼎飞丹砂。麈尾拂霜草,金铃摇霁霞。上章人世隔,看弈桐阴斜。稽首问仙要,黄精堪饵花。
从戎依远地,无日见家山。地近风沙处,城当甸服间。阻河通渭水,曲苑带秦关。待月登楼夜,何人相伴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