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禁署绝纤尘,讌会名贤四海闻。
供职尽居清显地,崇儒同感圣明君。
翩然飞白璇题字,焕若丹青翠琰文。
梓泽笙歌诚外物,兰亭诗酒不同群。
少年已作瀛洲老,他日终栖太华云。
莫怪坐间全不饮,心中和气自醺醺。
苏易简(958—997)北宋官员。字太简,梓州铜山(今属四川)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第一,状元。为将作监丞、升州通判、翰林学士承旨,历知审官院、审刑院,迁给事中,拜参知政事,至道元年,出知邓州,移陈州。以文章知名,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及文集。《文房四谱》全书共五卷,笔谱二卷,其余各一卷,附笔格、水滴器。书前有徐铉序,末有自序。
苏易简,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广福镇)人,字太简。生于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卒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庚辰科状元。
苏易简少年聪颖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兴国五年(980),举进士时,太宗留心儒术,责考生皆临轩复试,易简洋洋三千余言,一挥而就。太宗览毕,甚为赞赏,擢为甲科第一,时年仅二十二岁。
苏易简中状元后,通判升州,迁左赞善大夫。八年,以右拾遗知制诰,连续七年主持贡举,公正无私,深得太宗信任。雍熙三年(986),充翰林学士。淳化二年(991),同知京朝官考课,迁中书舍人,充承旨,太宗虽没任命苏易简为参知政事,待遇却和参知政事一样,并做诗安抚:“君臣千载遇”,易简也表示“忠孝一生心”。一次,苏易简用水试欹器,以“日中则昃,月满刚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劝谏太宗持留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不久,知审官院,改知审刑院,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因嗜酒,被劾,罢为礼部侍郎,出知邓州,又移知陈州。至道二年(996年)十二月,因饮酒过度去世,赠礼部尚书。太宗闻之,深为惋惜,赠挽词,上有“时向玉堂寻旧迹,八花砖上日空长”语。
北宋时期,随着造纸业的发展、造纸术的进步、以及纸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而出现了一些研究纸的专门论著。其中最早的一部是北宋苏易简撰写的《文房四谱》中的《纸谱》一卷,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纸的专著。《纸谱》成书於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9月,分为叙事、制造、杂说、辞赋四部分,记述了纸的源流、名称、制作、加工、用途、特点等,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文房四谱》全书共五卷,笔谱二卷,其余各一卷,附笔格、水滴器。书前有徐铉序,末有自序。此书分别探讨和记载了笔、砚、纸、墨产生的根源、制造的工艺、流传的故事以及诗词赋文。
《禁林讌会之什》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苏易简。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雨晴禁署绝纤尘,
讌会名贤四海闻。
供职尽居清显地,
崇儒同感圣明君。
翩然飞白璇题字,
焕若丹青翠琰文。
梓泽笙歌诚外物,
兰亭诗酒不同群。
少年已作瀛洲老,
他日终栖太华云。
莫怪坐间全不饮,
心中和气自醺醺。
中文译文:
雨过天晴,禁署中尘埃消散,
盛会之中名贤闻名四海。
供职使命尽心尽力,居住在清净显赫的地方,
崇尚儒雅的人们共同感受到圣明君主的德行。
飘然飞舞的白玉,镌刻着题字,
闪耀着像丹青一样的翠绿色彩。
梓泽中的笙歌是虚名,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
而兰亭中的诗和酒与众不同。
年少时已经成为瀛洲(指仙境)的老人,
将来最终会归于太华山的云端。
不要奇怪我在座中不饮酒,
因为心中的和气已经足够陶醉。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在禁林中举行的盛会。在雨后天晴的时刻,禁署中的尘埃消散,清净的氛围中,聚集了众多名贤和崇尚儒雅的人们。他们共同感受到圣明君主的德行,并展现出各自的才华和风采。
诗中提到了一位翩然飞舞的白玉,上面刻着精美的字画,闪耀着翠绿色的光芒。这象征着艺术和文化的价值,与梓泽中的虚名相对比。诗人通过这个形象告诫人们,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修养,而不是外在的声望和名利。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年轻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归宿的思考。他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瀛洲仙境中的老人,而将来最终会回归太华山的云端。他坐在座位上不饮酒,并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因为内心已经感到满足和愉悦。
整首诗以清新的语言描绘了禁林中的盛会和其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艺术和名利的对比,以及对时光流逝和生命归宿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内在修养和内心满足的追求。
人生长有两般愁,愁死愁生未易休。或向利中穷力取,或于名上尽心求。多思唯恐晚得手,未老已闻先白头。我有何功居彼上,其间掉臂独无忧。
南山未解松梢雪。西山已挂梅梢月。说似玉林人。人间无此清。此身元是客。小住娱今夕。拍手凭阑干。霜风吹鬓寒。
玉衡迅驾。四节如飞。急景西驰。奔浪赴沂。英华始翫。落叶已稀。惆怅衡皋。心焉有违。
尝观七发论涛篇,比物侔形恨未妍。声入闾阎家十万,势陵组练甲三千。冯夷海若凭深险,种魄胥神竟后先。纵使风波能鼓怒,终归漩{左氵右复}作澄渊。
道义须知耐岁寒,论心还喜臭如兰。龙鳞幸许同攀附,乞与春风借羽翰。
谁续寂寥洙泗弦,濂溪一转至伊川。只今洛派从头数,之子龟山第二传。他道已融归正道,后正犹办入先天。十年二广参皆遍,不以支离易混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