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金华圣者赞》

金华圣者谁识,撞著猪头便吃。
虽然无爱无憎,其奈有损有益。
合得破落僧徒,也道逆行顺行天莫测。
若无末后一著,至今有口难分析。

作者介绍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幷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爲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復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謚普觉。爲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着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衆等的偈颂编爲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爲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爲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爲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爲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作品评述

《金华圣者赞》是宋代释宗杲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金华圣者谁能认识,
撞着猪头才有所食。
虽然没有爱也没有恶,
但对于损害和益处却有感知。
即使是破落的僧徒相聚一堂,
也在阐述逆行与顺行,天道难测。
如果没有最后的一击,
至今仍然难以分析明白。

诗意:
这首诗词探讨了一种看似荒谬却又富有哲理的境界。诗中描述了一个被称为"金华圣者"的人,他的行为与常人截然不同。他吃猪头,不论是好是坏的事物都毫无偏见,他看似超越了爱与恶的界限。然而,他对于损害和益处却有所感知,似乎在表达一种超脱情感而保持客观的态度。诗人还提到了一群破落的僧徒们聚集在一起,讨论着逆行与顺行的道理,暗示了人们对于道德行为的不同看法。最后,诗人表示无法理解金华圣者的最后一击,这也意味着对于这种境界的真正理解仍然是困难的。

赏析:
《金华圣者赞》以一种夸张而又讽刺的方式表达了对于常规道德观念的挑战。诗人通过描述金华圣者的行为,将人们对于善恶、爱憎的二元思维进行质疑。金华圣者吃猪头,象征着他接受一切事物,不加以区分,体现了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境界。诗人通过这种荒谬的形象,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道德观念的多样性。

诗中提到的破落僧徒们的讨论,揭示了人们对于道德行为的不同解读和争议。逆行与顺行的辩证,使诗人暗示了道德观念的相对性和主观性。这种思考方式挑战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呼吁人们对于道德问题保持思辨和开放的态度。

诗的结尾表达了诗人对于金华圣者的困惑。金华圣者的最后一击无法被理解,也象征了这种境界的复杂性和难以捉摸性。这种无法解释和理解的部分,使诗词更具哲学性和思考性。

《金华圣者赞》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考内容,引发人们对于道德观念的思考和思辨。它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挑战常规的道德观念,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多样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 《浣溪沙(试香罗)》

    风软湖光远荡磨。春衫初试薄香罗。踏青无计奈君何。莫笑老来多岁月,肯教闲去少诗歌。长安陌上有铜驼。

  • 《牧童》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 《拟进士金波丽鳷鹊诗》

    曳练为银汉,熔金作月波。桂华斜丽处,鳷鹊得光多。云叶三秋净,菱花一镜磨。宫担晖水竹,观影澹星河。雾湿残宵柝,霜明欲晓珂。口头余映在,剑佩已相摩。

  • 《徐记室贲北归见访南渚复送还城》

    初辞楚泽到吴村,访旧嗟君古道存。欲治匆匆归后计,难留款款坐中论。雪迟似让梅先白,月早如愁树已昏。此别终非前别远,孤舟江上莫销魂。

  • 《满路花》

    寒轻菊未残,春小梅初破。兽炉闲拨尽,松明火。青毡锦幄,四壁新妆里。重暖香篝,绣被拥银屏,彩鸾空伴云卧。相思何处,梦入蓝桥左。归期还细数,愁眉锁。薄情孤雁,不向楼西过。故人应怪我。怪我无书,有书还倩谁呵。

  • 《焦山》

    自读高阳赞隐君,便知名与此山存。凭栏须及三更月,吊古空招千载魂。殿上风幡飞海燕,寺前石峤过江豚。何人瘗鹤无踪迹,犹有残碑没浪痕。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