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种性深,安可类圆心。
妄迷尘数业,三界自漂沉。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金刚随机无尽颂·一体同观分第十八》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深入探讨了众生的本性和修行的意义,表达了人类在尘世中迷失自己的境遇。
诗词的中文译文:
众生种性深,安可类圆心。
妄迷尘数业,三界自漂沉。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金刚随机无尽颂为题,以佛教的智慧和禅宗的思想为背景,探索了众生的本性和修行的道路。诗词首句"众生种性深,安可类圆心"表达了众生的内在本性与佛性的深刻联系。它指出众生的本性本质上是一体的,与佛性是相通的,而不应该迷失于外在的表象和妄念之中。
诗词的第二句"妄迷尘数业,三界自漂沉"则揭示了众生在尘世中被欲望和迷惑所困扰,陷入无尽的轮回之中。"妄迷"指的是人们追逐世俗的名利和物质欲望,而忽略了内心的自我觉醒和修行。"尘数业"则暗示了人们在尘世中所执著的各种业力和世俗的沉沦。"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代表着人们所处的不同层次和境界,而这些境界都无法带来真正的解脱和幸福。
整首诗词通过对众生的深思熟虑,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束缚的意境。它呼唤人们要从迷惑中觉醒,超越物质欲望和世俗的沉沦,去寻找内心的真正解脱和平静。诗词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揭示了佛法的智慧和解脱的道路,对于追求内心安宁和超越世俗迷惑的人们而言,具有深远的启示和警示意义。
雪片成孤立,蟾华与共游。从教惊蜀犬,曾是喘吴牛。蹲石依松瘦,寒溪映竹流。遥知明岁稔,携酒上南楼。
久持邦柄擅斯文,却扫丘园脱世纷。已用三篇作霖雨,回看万事似浮云。何须棨戟荣归路,自有旂常载旧勋。欲别延英犹造膝,老臣虽去不忘君。
塞南秋水陂塘,芦叶萧萧半黄。直北飞来鸿雁,端疑个是潇湘。
绿发仙郎藻思新,就中诗语更通神。清襟逗兴初无滓,采笔呈华别有春。顾我风期情背俗,感君官职命欺人。汤汤听尽流波曲,终愧衰聋赏未真。
华草。华草。秀发乘春更好。深心密竹纷纷。妖韶随处动人。人动。人动。王孙公子情重。
晓甑初炊早稻鲜,传呼与觅卖鱼船。可怜弹铗竟成恨,空对筠篮翠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