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金刚随机无尽颂·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君看莲出水,万物安堪比。
居尘不染尘,欲界行禅理。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作品评述

诗词:《金刚随机无尽颂·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朝代:宋代
作者:释印肃

诗词中文译文:
君看莲出水,万物安堪比。
居尘不染尘,欲界行禅理。

诗意和赏析:
《金刚随机无尽颂·能净业障分第十六》是宋代佛教禅宗高僧释印肃的作品。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禅修的境界和意义。

诗的开头是“君看莲出水,万物安堪比。”这句诗描绘了一朵莲花从水中出现的景象,以此来比喻人们经历了修行后的涅槃解脱状态。莲花是佛教中的重要象征,象征着清净和纯洁。莲花从污浊的水中生长,但它本身却不受水的污染,代表着修行者在纷扰的尘世中能够保持内心的清明和安宁。这种安宁与纷扰的对比,凸显了修行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一句“居尘不染尘,欲界行禅理。”强调了修行者的内心境界。居尘不染尘,意味着修行者虽然身处尘世,但内心却能够超脱尘俗的纷扰和杂念。欲界行禅理,表明修行者能够在欲望的世界中修持禅定,以此来超越欲望的束缚。这句诗传达了修行者通过禅修能够超越欲望,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佛教禅修的核心理念。通过描绘莲花的形象和修行者的境界,诗词传递了一种追求内心净化和超越尘世的精神境界。它鼓励人们通过修行,超越欲望的纷扰,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这首诗词既是佛教禅修的表达,也是一种人生哲理的诠释。它引导人们反思内心的纷乱和欲望,通过修行和冥想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这种追求内心净化和超越尘世的精神境界,对于当代社会中忙碌和焦虑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启示作用。

  • 《次韵沈司法送行》

    坐上着孟嘉,不问知小异。岂其眉睫殊,傥或偶相值。余生慕名流,得见忘履屣。雅闻东嘉州,儒服类洙泗。于今师友间,授受由原委。沈君盖其徒,往往无不肄。向虽未云识,早已知名字。胡为冠惠文,更复仓库吏。人之不相知,击磬与荷蒉。至其移怒时,水蟹或遭忌。人谁不君知,相与

  • 《真州驿》

    山川如识我,故旧更无人。 俯仰干戈迹,往来车马尘。 英雄遗算晚,天地暗愁新。 北首燕山路,凄凉夜向晨。

  • 《雨中过沙滩二首》

    烟雨新图学不成,烟能明晦雨能声。莫教一点春风起,卷尽空蒙写晚晴。

  • 《和王应夫见贻二首》

    况味年来薄,书音寄亦稀。乱离多病后,人物故园非。潮揭当年会,朋侪几旐归。悲心那听此,生理念依微。

  • 《题人画扇十首》

    惨惨江天散六花,磷磷寒碧不藏砂。扁舟蓑笠撑何去,应向溪头问酒家。

  • 《李卫公(德裕)》

    绛纱弟子音尘绝,鸾镜佳人旧会稀。今日致身歌舞地,木棉花暖鹧鸪飞。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