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少年鞍马适相宜。
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
归期犹及柳依依。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翻译
军队中的鼓声、角声在秋风中作响,城头上的旗帜在夕阳的照耀下缓缓地飘动。 少年应当从军,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要在乎由谁来带兵。
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等打完仗,回到故乡时,仍是杨柳依依的春天,时间不会太长。 征人连战连胜,可以很快凯旋,闺中人不必因相思而流泪。
注释
①江月晃重山:词牌名。《词律》云:用《西江月》、《小重山》串合,故名《江月晃重山》。此词每阙上三句为《西江月》体,下二句用《小重山》体。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②嵩(sōng)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金宣宗兴定三年(1218),元好问因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
③”从军”二句:化用王粲《从军》诗:”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④侯骑(jì):侦察的骑兵。
⑤蓟(jì)北:蓟州之北,汉唐塞北之地。
⑥辽西:今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⑦春闺(guī):春日的闺阁。
⑧红袖(xiù):代指佳人。
这是一首描写从军之乐的短歌。起首二句先写边塞的环境,边塞之上,秋风萧瑟,送来鼓角的悲鸣,城头旌旗飘扬,落日沉沉,开篇先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边塞图景,交代时间、地点并点明了军旅生活,两句呈现六种意象,组合成一个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景象,作为人物的背景。“少年”三句,推出主人公,一位潇洒威武的少年,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在词人眼中,这热血少年的飒爽英姿和这粗犷壮美的边塞相辉相映,少年点缀了边塞的雄阔,边塞衬托了少年的英武。他们充满了报国热情,洋溢着青春的浪漫气息,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想知道由谁来带兵。三句表现了少年战士的爱国激情。
下片极写从军之乐。“侯骑”二句,清快跳脱,意谓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才”和“已”二字互相呼应,表现了边塞部队威名远扬,使敌人望风而逃的气势。紧接着他乐观自信地说“归期犹得柳依依”,打败了敌人胜利凯旋,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还可欣赏春天的美景。从时间上照应上片“秋风”,秋天出征,春天凯旋,部队的战斗力之强显而易见。最后以“春闺月,红袖不须啼”作结。在春暖花开之时,那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回了丈夫,也就不必为思夫念远而悲啼了。结尾一反从前闺妇思亲的哀怨之情,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期盼。
全词襟怀开阔,意气风发,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麦穗人许长,谷苗牛可没。天公独何意,忍使蝗虫发。驱攘著令典,农事安可忽。我仆既胼胝,我马亦款矻。飞腾渐云少,筋力亦已竭。苟无百篇诗,何以醒睡兀。初如疏畎浍,渐若决澥渤。往来供十吏,腕脱不容歇。平生轻妄庸,熟视笑魏勃。爱君有逸气,诗坛专斩伐。民病何时休,吏职
贞洁如图史,纖微到米盐。辟纑穷亦乐,反鮓训尤严。封邑才纶诰,还乡尚绣帘。自惭铭笔拙,何以发幽潜。
南徐一片石,千古柱中流。绕树开僧舍,缘空结梵楼。疏灯明水底,落月挂潮头。向晚禅钟起,风吹到客舟。
千点斓斒喷玉骢,青丝结尾绣缠騣.鸣鞭晚出章台路,叶叶春依杨柳风。
浩浩水千里,层层堤几重。谁为此过颡,曲障尔朝宗。浪散忽成雪,潭昏那见龙。浮山何足论,圣德务含容。
右文兴化,宣古师今。明礼有典,吉日惟丁。岂牺在俎,雅奏一庭。周旋陟降,福祉是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