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将赴南徐任游茅山有作》

丹阳太守意如何,先谒茅卿始下车。
展节事君三黜後,收心奉道五旬余。
回寻灵药逢芝圃,欲叩真关借玉书。
不用从人问通塞,天教吏隐接仙居。

作者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作品评述

诗词:《将赴南徐任游茅山有作》

中文译文:
丹阳太守意如何,
先谒茅卿始下车。
展节事君三黜后,
收心奉道五旬余。
回寻灵药逢芝圃,
欲叩真关借玉书。
不用从人问通塞,
天教吏隐接仙居。

诗意:
这首诗是宋代文人王安石写的,他写了自己将要赴任南徐州茅山的心情。诗中表达了他对于担任丹阳太守一职的思考和决心。他先去拜访茅山的神仙,以获得神仙的保佑和指引,然后将展开为官之事,虽然过去曾经被贬黜,但他收拾心神,全心全意地奉行道义,已经有五十多年了。他回顾自己的求仙之路,寻找灵药的过程中偶然遇到了芝圃,希望能借得神仙的书籍。他并不需要向别人打听通往仙界的路,因为天命已经让他成为隐士,接受神仙的居住地。

赏析:
这首诗以写实手法描绘了王安石的内心世界和对仕途的思考。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官职的认真态度和对道德修养的追求。通过拜访茅山的神仙和回忆自己的求仙之路,他展现了对超凡境界的向往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王安石对仕途和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超越尘世的境界,表达了王安石对精神自由和超脱的追求。整首诗意味深长,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 《中兴寺环翠阁》

    □尽烟波阔,风多客袂凉。清谈饶有致,白日不知长。麦陇高低熟,缫车哑轧忙。归来犹怪早,人影在斜阳。

  • 《送莫万安》

    西江十一州,我所历者半。纷纷墨绶徒,十有九顽懦。使者金闺彦,用意人物中。见我辄询我,称旨不数公。我时官白下,与公未相识。何以知其然,鸡犬相接迹,无何困流转,卒岁下风趋。看其日所为,自喜言不诬。人皆竭民脂,我独求民瘼。上官虽喑呜,民气得和乐。体用夫何如,动静

  • 《故山别母图》

    龙雾山前云气深,云埋万丈到于今。梦中游子无穷泪,二十年来陟屺心。

  • 《至日与明叔逸及明叔之子凉孙饮》

    至日还为客,穷愁亦去年。阴阳自升休,老壮只推迁。易险安常度,呴濡无妄怜。儿能寿翁酒,不必问遇贤。

  • 《答琳长老寄幽兰白术黄精三本二绝》

    老僧似识众生病,久在山中养药苗。白术黄精远相寄,知非象马费柔调。

  • 《偈倾一百三十三首》

    衲僧公验,突出难辨。手眼通身,只得一半。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