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归来一幅巾,庙堂谁记此祠臣。
却将笔下黄麻意,自语山中白发人。
苏泂(一一七○~?)(与赵师秀同龄,生年参《文学遗産》一九八三年四期《赵师秀生年小考》),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颂四世孙。生平事迹史籍失载,从本集诗篇可知,早年随祖师德宦游成都,曾任过短期朝官,在荆湖、金陵等地作幕宾,身经宁宗开禧初的北征。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着名诗人辛弃疾、刘过、王柟、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余。有《泠然斋集》十二卷、《泠然斋诗余》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一),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泠然斋诗集》八卷。 苏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有关史籍。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见三山翁插山茶花一朵二首》是苏泂的作品,他是宋代的诗人。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插着一朵山茶花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故乡回来,带着一块布巾,
宫廷中谁还记得这位祠堂官员。
他拿起笔,思绪万千,
自言自语,山中的白发老人。
诗中的"三山翁"指的是一位年迈的山中老人,他回到故乡,身上带着一块布巾,可能是为了保暖或者寻求一种安慰。在故乡,他回忆起自己曾经在朝廷中的身份,但如今他已经被人遗忘。然而,他并不气馁,他拿起笔来,用黄麻纸书写,抒发自己内心的思绪。他自言自语,表达了他作为一个白发老人对山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首诗传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诗中的山茶花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而白发老人则象征着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经历。通过描绘这位白发老人插着山茶花的情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融合,以表达对故乡和岁月的深情思绪。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意象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展现了对故乡和自然的深情追忆,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岁月流转和生命无常的哲理。
短研深煨倒插宜,明年便有绿垂垂。只因因造化容易,不见岁寒冰雪时。
居山乐无涯,三径富松菊。山体静吾心,山光悦吾目。春来山蕨肥,秋后山田熟。未必王侯家,有吾清净福。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单衾寒引画龙声。雨初晴。月微明。竹外溪边,低见一枝横。澹月疏花三四点,尚春浅,早相看、似有情。夜来袖冷暗香凝。恨半销,酒半醒。靓妆照影,未堪整、雪艳冰清。只恐不禁、愁绝易飘零。待得南楼三弄彻、君试看,比从前、更瘦生。
风月骚人业,相传能几家。清心长有虑,幽事更无涯。隐奥谁知到,陵夷即自嗟。千篇如可构,聊擬当豪华。
中原昔失御,幽冀不复华。我朝示仁抚,金币岁屡加。君恩谨宜道,使才慎推差。翰林承命行,驱驾绝漠沙。晨登寒山岭,回望万里家。劲风搜貂裘,严冰断马挝。乡心感归雁,塞泪零悲笳。慷慨属国节,迢递博望槎。幸古有此贤,庶足开颦嗟。晴阳展归旗,喜气日以嘉。入门解征衫,金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