霏霏寒日陨清霜,勃勃阴风出土囊。
尺木未阶龙久蛰,衔芦不稳雁斜行。
仕涂田舍成三已,世态江湖合两忘。
无术忧民缘底瘦,一杯豆粥爇心香。
李石(?~一一八一),字知几,号方舟子,资州(今四川资中)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清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一三)。调成都户曹参军。召爲太学录,迁太学博士。二十九年,出爲成都府学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八三)。歷通判彭州,知黎州、合州、眉州。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爲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寻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二)。八年卒(《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三)。有《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四卷,事见本集卷一○《自叙》。 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方舟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寄知来弟》是宋代李石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霏霏寒日陨清霜,勃勃阴风出土囊。
中文译文:稀疏的寒日洒下清霜,蓬勃的阴风吹开尘土。
诗意: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运用微妙的意象描绘了冬天的景色。作者通过寒日洒下清霜和阴风吹开尘土的描写,展现了严寒的冬季景象。这种描绘不仅仅是对自然的刻画,还蕴含着对时间流转和生命变迁的思考。
赏析:诗人通过"霏霏寒日陨清霜"描绘了冬季的景象,寒冷的天气使得清晨的阳光显得稀薄而寒冷,清霜从天空中洒落下来。"勃勃阴风出土囊"则形容了寒风的威力和猛烈,它吹开了土地上的尘土。这种景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变化,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无法预测的变化。
整首诗词通过抒发自然景象,展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和生命变迁的深思。在严寒的冬天,人们在自然界的变化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诗人通过这种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对世事无常的忧虑和对生命的感慨。最后两句"无术忧民缘底瘦,一杯豆粥爇心香"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担忧。豆粥作为简朴的食物,象征着作者在艰难困苦中仍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并将心中的愿望和热情化作一杯香浓的粥。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抒发对时间流逝和生命变迁的思考,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社会的变迁。同时,通过简朴的饮食形象,表达了作者的乐观与希望。整首诗词含蓄而深刻,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昭公祥汉律,求比礼三千。刻敝深文息,宽平治德全。芳猷宣辅弼,馀庆茂忠贤。方验来嘉瑞,仁矜理最先。
秋云冒原隰,野鸟满林声。爱此田舍事,稽君车马程。离堂惨不喧,脉脉复盈盈。兰叶一经霜,香销为赠轻。灯光耿方寂,虫思隐馀清。相望忽无际,如含江海情。
合眼波吹枕,开篷月入船。奇哉一江水,写此二更天。剩欲酣清赏,翻愁败醉眠。今宵怀昨夕,雨卧万峰前。
西风飒飒动长林,斗酒沽来伴月斟。慷慨未应忧短褐,悲歌元不为秋砧。谁云塞马年年健,自是君门浩浩深。世祖丰神似高帝,楚囚珍重莫沾襟。
旆拂西风,客应星汉,行参玉节征鞍。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吟倦西湖风月,去看北塞关山。过离宫禾黍,故叠烟尘,有泪应弹。文章俊伟,颖露囊锥,名动万里呼韩。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立勋未晚,归来依旧,酒社诗坛。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