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寄郑明举香》

手匀沉实伴兰荪,著壁青烟未有痕。
掩鼻新来憎甲俗,拂衣无处避膏昏。
不成乱臭须持枣,却恐偷生误返魂。
寄语山间郑夫子,年来悬麝厌当门。

作者介绍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寄郑明举香》是宋代诗人李新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景象,并融合了一些思辨和寓意的元素。以下是《寄郑明举香》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手匀沉实伴兰荪,
著壁青烟未有痕。
掩鼻新来憎甲俗,
拂衣无处避膏昏。

诗词以描写手的动作为开篇,手的形象被描绘为沉重而稳定,与兰荪相伴。接着,诗人描述了一幅青烟袅袅的景象,暗示了一个尚未受到外界干扰的宁静环境。然后,诗人借用掩鼻来表达自己对于俗世的厌恶之情,掩鼻是一种对臭味的避讳动作,可以理解为对庸俗之物的拒绝。最后一句表达了拂衣避讳的无处可寻,也意味着无法完全摆脱尘世的纷扰。

不成乱臭须持枣,
却恐偷生误返魂。
寄语山间郑夫子,
年来悬麝厌当门。

接下来的两句诗,诗人提到了"乱臭"和"枣",乱臭指的是世俗之气,而枣则代表了吉祥和长寿。诗人表达了自己选择持有枣果,以求远离尘嚣的意愿。然而,他也担心这种逃避世俗的行为可能会让他失去真正的生命,误入虚幻的幻境。

最后两句寄语郑明举,传达了诗人对郑明举的思念和期待。郑明举是一个虔诚的道士,诗人寄托了自己的心愿和对郑明举的敬重之情。"悬麝厌当门"一句指的是在门前悬挂香囊以祛除厌恶之气,暗示了诗人对于清净的追求。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象为背景,通过对手、青烟、乱臭、枣果等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于尘世的烦躁和厌倦,以及对清净与超脱的向往和追求。诗人通过寄语郑明举,表达了自己对道家思想和修行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对于友谊和真正价值的珍视。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传递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哲思。

  • 《病中》

    一贫成病竟年年,愁入苍茫岁暮天。客至拥衾聊起坐,冷风吹雨湿床前。

  • 《南乡子(乌衣园)》

    醉罢黑瑶池。渺渺春云海峤归。画栋珠帘成昨梦,谁知。百姓人家几度非。相对语斜晖。肠断江城柳絮飞。再见玉郎应不认,堪悲。也被缁尘染素衣。

  • 《西岩寺》

    丹崖翠壁数千尺,绝顶僧房三四间。老树倚岩岩倚屋,白云飞去又飞还。

  • 《南歌子(示裴弟)》

    强作千年调,难逾五度春。脊令继踵漫相循。休要关心药裹、也扃门。蕙帐银杯化,纱窗翠黛颦。烧香试问紫姑神。一岁四并三乐、几多人。

  • 《咏物》

    天成不挫节根完,底是园工出相端。花面索回银凤舞,苔身宛转翠虬蟠。由来疏散林壑性,稍就规绳廊庙看。至竟负流无改度,雾窗玉立雪篱寒。

  • 《崔十四宅问候》

    晓日早莺啼,江城旅思迷。微官同寄傲,移疾阻招携。远水闾阎内,青山雉堞西。王孙莫久卧,春草欲萋萋。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