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兼抱百忧虞,忽忽如狂久废书。
畴昔心期俱丧勇,此来腰疾更悉虚。
久闻阳羡安家好,自度渊明与世疏。
亦有未归沟壑日,会应相近置田庐。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寄虞氏兄弟》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中文译文:
一身兼抱百忧虞,
忽忽如狂久废书。
畴昔心期俱丧勇,
此来腰疾更悉虚。
久闻阳羡安家好,
自度渊明与世疏。
亦有未归沟壑日,
会应相近置田庐。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作,题为《寄虞氏兄弟》。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虞氏兄弟的思念之情和自身的苦闷之感。
首先,诗中描述了作者自身的境遇。他心忧国家百姓的疾苦,忧虑纷纷交织,使他犹如狂乱一般,长时间荒废了读书的兴趣。他曾经怀揣着远大的志向和勇气,但多年的经历使他失去了当初的雄心壮志,如今只感到腰疼和内心的空虚。
其次,诗中提到了阳羡,暗示了阳羡虞氏兄弟的安好。这种对兄弟的称呼表达了作者与虞氏兄弟的亲密关系,他们相互关心,互相探访。阳羡是一个地方名,可能是指阳羡县,虞氏兄弟在那里安家。作者自己则感觉与虞氏兄弟渊源深厚,但与世人疏远。这句话表达了王安石在政治上的孤立和他自身的困惑。
最后,诗中提到了未归的沟壑,可能指作者曾经在政治上被贬谪的经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期待与虞氏兄弟相聚的心情,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故乡,与他们共同生活,安顿下来。
整首诗以深沉的抒情方式表达了王安石内心的忧虑和对亲友的思念。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挣扎,以及对家人友人的依恋和渴望。这首诗词展现了王安石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给人一种朦胧而深沉的美感。
少君早有箕山志,昔者闻之西涧公。倾盖无堪赠程子,式闾犹记吊林宗。老夫久已植其杖,此士孰能招以弓。耄矣心知难再面,乱山千叠暮云浓。
东阳美山水,之子本风流。稍去何平叔,还追沈隐侯。清江飞晚雨,斜日半沧洲。县道行无愧,烟萝有胜游。
不入群芳谱,生机屑化工。十年多旷土,一种自春风。蛙吠残阳影,萤明细雨丛。令人怀洛艳,锦幄照帘栊。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老身不能寒,心唯爱冬日。炙背蓬门下,暖气浃肌骨。自谓人间世,世乐居第一。虽曰狐貉温,功莫与之匹。山居人不到,独坐快扪虱。
圣孝动天,瑞则应之。帝开绍熙,天实命之。三宫燕娱,爱且敬之。禁籞翠华,时联幸之。万葩其春,彩服映之。玉色怡愉,霞卮{荧去火加酉}之。岂乐行都,民物盛之。乾坤同欢,康衢咏之。于牣灵沼,鱼鸟泳之。天光下临,邦家庆之。煌煌牡丹,奇产并之。帝王称觞,亲捧迎之。巍巍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