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蟾窃灵药,堕魄下尘寰。
迹误采石江,名虚巫峡山。
长风送之为,寄影千丈岩。
列壁当层云,虚白生光寒。
婆娑仙桂影,中着孤根蟠。
宛宛学扇初,盈盈一钩弯。
如出沧海头,半揭烟霄端。
风雨不改度,晦朔从循环。
山灵夺天目,作此奇哉观。
阅尽来去人,了之手吕翁指,运此神造应非难。
何如存我真面目,妩媚一笑只作青山看。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己酉夏咏月岩》是李曾伯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老蟾窃取灵药,堕落尘寰之间。
误踏采石江岸,名为虚幻的巫峡山。
长风将其送至,寄身于千丈高岩。
列壁云层之间,虚白生发光寒。
婆娑仙桂的影子,倒影在孤单的蟠根上。
宛如初学的折扇,盈盈地弯曲成一钩。
如同从沧海的尽头出现,半揭开烟霄的边缘。
风雨无法改变它的旅程,晦朔循环不停。
山灵夺取天之目,创造了这奇特的景象。
经历了无数的人们的来来去去,只有吕翁的手指了解它。
运用神奇的力量创造它并非难事。
何不保留我真实的面貌,只笑一笑作为青山的观察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秘的景象,以及诗人对这个景象的思考和感悟。诗中称蟾蜍为老蟾,它窃取了灵药,但却堕落到了尘寰之间,失去了原有的神性。诗人误踏了采石江岸,来到了一个虚幻的巫峡山。长风将这个景象送到了千丈高的岩石上,使它成为了云层之间的虚白发光的景观。
诗中出现了婆娑仙桂的影子,它投射在孤单的蟠根上。这里的仙桂是指神话中的仙人树,它的影子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诗人将其比喻为初学的折扇,弯曲成一钩,这种形象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
诗人将这个景象比作从沧海尽头出现,半揭开烟霄的边缘,形容其神秘而壮丽。风雨无法改变它的循环和旅程,表达了它的永恒和不变。
诗中提到山灵夺取天之目,创造了这个奇特的景象,这里的山灵指的是山神。诗人观察了无数的人们来来去去,只有吕翁的手指了解它,这可能指的是作者本人。
最后,诗人思考了这个景象背后的意义,希望保留真实的面貌,只笑一笑作为青山的观察者,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的真实和纯粹的追求。
整首诗描绘了一个神秘而奇特的景象,通过诗人的思考和想象,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真实与纯粹的追求。同时,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意更加深邃而富有诗意。
门向沧江碧岫开,地多鸥鹭少尘埃。绿阴十里滩声里,闲自王家看竹来。
数点烟香出庙门,女娥飞去影中存。年年岭上春无主,露泣花愁断客魂。
宰相初除司马家,正衙昨日听宣麻。京都百万人欢喜,争筑新堤十里沙。
江上梅花吐,山头霜月明。摩挲古藤杖,三友可同盟。
马乳酸甜自旧知,眼寒久不见生枝。中原有路人难到,北客思乡泪欲垂。
好风流诗老,双鬓上,雪霜稠。忆少壮欢娱,呼鹰逐兔,走马飞球。春风断肠柔唱,拚千金一笑破娇羞。此日花时意气,当年梦里扬州。客床百尺卧危楼。往事总悠悠。把湖海人豪,消磨变换,洙泗天游。应知裂麻司业,为前时、谏舌颇多愁。今去却堪痛饮,瓮头有酒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