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古茅屋,问津欲何从。
鸡黍相款留,贤哉植杖翁。
刘学箕,字习之,号种春子,因家有方是闲堂,又号方是闲居士,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子翚孙,珌子。生平未仕,但游歷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歷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本集陈以庄跋)。宁宗嘉泰四年(一二○四)始返乡。嘉定八年(一二一五),又游安康(今陕西汉阴),是时年将届六十。着作由弟子游郴(季仙)于嘉定十年编爲《方是闲居士小稿》二卷,曾刊行,已佚。元惠宗至正二十一年(一三六一)裔孙刘张获旧本重刊。而今《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三八《方是闲居士小稿》所收诗,大多爲元刊本所无,其中《和陆明叟》「所愧微官相束缚,何因共访酒家帘」,亦与诗人生平不合。未详《小集》据何辑入。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序跋。 刘学箕诗,以元至正屏山书院刊《方是闲居士小稿》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两宋名贤小集》多出底本的诗,编爲第二卷。
诗词:《寄题吴介夫专壑七咏·止宿》
中文译文:
大路上有一座古老的茅屋,
我迷茫地问路,不知该往何处。
一只鸡和一碗黍米款待我,
这位智者般的老人真令人敬佩。
诗意:
这首诗是宋代刘学箕的作品,题为《寄题吴介夫专壑七咏·止宿》。诗中描绘了一个旅人在大路上遇到一位智者般的植杖老人。茅屋和鸡黍成为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款待的象征。诗人通过描写这一场景,表达了对智慧和贤者的敬佩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深深的敬佩之情。大路上的古茅屋和贤者植杖的老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老人的智慧和高尚品质。茅屋和鸡黍虽然简朴,却展现了老人的善良和慷慨。诗人对老人的赞颂体现了对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崇拜,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追求和推崇。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境清新。通过寥寥数语,诗人传达了对智者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传统美德和高尚品质的讴歌。整体而言,这首诗在简短的篇幅内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人性美好的赞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噪柳鸣槐晚未休,不知何事爱悲秋。朱门大有长吟处,刚傍愁人又送愁。
商颜重命伊川叟,时事知非入洛人。连野碧流通御苑,满阶秋草过天津。每惭清秩容衰齿,犹有华簪寄病身。驱马独归寻里巷,日斜行处旧红尘。
南询初不失程途,收得金刚脑后珠。两手持来亲献我,光明炯炯破昏衢。
冰溪凛凛九回曲,玉壁岩岩两面开。舟逆急湍分寸上,奇峰细得看崔嵬。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公择醉面桃花红,人百忤之无愠容。莘老夜阑倾数斗,焚香默坐日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