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游忽忽与谁言,共笑谋生识最昏。
万事百年能自信,一箪五鼎不须论。
友中惟子长招隐,世上何人可避喧。
千里秋风相望处,皖公溪上正开樽。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寄孙正之》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南游忽忽与谁言,
共笑谋生识最昏。
万事百年能自信,
一箪五鼎不须论。
友中惟子长招隐,
世上何人可避喧。
千里秋风相望处,
皖公溪上正开樽。
诗词的中文译文:
南方的旅行,我忽然想与谁交谈,
一同嘲笑那些追求功名的人,他们的认识是最愚昧的。
凡事百年,能够自信地面对,
不需要论辩拥有一箪食物就足够了,不必争论五鼎的权位。
在朋友中,只有你长久地追求隐逸,
世上又有哪个人能够避开喧嚣?
在千里之外,秋风相互呼唤,
我在皖公溪上,正为你开启美酒。
诗意:
这首诗是王安石寄给他的朋友孙正之的一首诗。诗人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嘲讽,认为那些追求功名的人是愚昧的。他认为人应该有自信,不需要过多追求权力和地位,只要能够自食其力,过上简朴的生活即可。诗人赞美了他的朋友孙正之,认为他是一个追求隐逸的人,而现实社会中很难有人能够避开喧嚣。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诗人通过对比追求功名的人与追求隐逸的友人,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不屑和对简朴生活的崇尚。诗中运用了一箪食物和五鼎权位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人们追求功名地位的盲目与无谓,以及追求隐逸简朴的境界。最后两句描绘了友谊和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友谊的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道出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嘲讽和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同时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思念之情。这些思想和情感通过精练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使整首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
悠悠陇头水,日夜向西流。行路未云已,归人空复愁。文章合用世,颜发未惊秋。一听秦声罢,还来上国游。
藉甚零陵郡,风流记昔贤。宅存元不部,人识范忠宣。山近地宜竹,溪清岸有泉。官閒时访古,余韵故依然。
昌黎遗俗在,兴教更烦君。地产无名木,春生半水芹。诗歌麟趾化,笔补鳄鱼文。莫厌官毡冷,相期粉省芸。
低鬟十八云初约,春衫剪就轻容薄。弹作墨痕飞,折枝花满衣。罗裙百子褶,翠似新荷叶。小立敛风才,移时吹又开。
大禹归天后,南惟此庙存。屋腥龙挂影,岩墨电烧痕。夜祭支间火,春鼙浪里门。到今疏凿水,敢不向东奔。
自昔称王谢,於今亦盛门。尚看珠树秀,应见玉麟存。书史辛勤学,文章苦死论。都然莫施设,恨尚九原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