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一,二非二。
仰面不见天,低头不见地。
一即一,二即二。
仰面见青天,低头亦见地。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歷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巖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隠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爲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孙震《石溪心月禅师语录序》、杨栋《御书传衣庵记》。 释心月诗,以辑自《语录》的诗及《语录》、《杂录》中单编的诗合编爲四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偈颂一百五十首》是宋代释心月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是:
一非一,二非二。
仰面不见天,低头不见地。
一即一,二即二。
仰面见青天,低头亦见地。
这首诗词的诗意非常简洁而深邃。作者通过对一和二的反复对比,表达了人们在不同的视角中看待世界的不同感受和认知。
诗词的前两句,“一非一,二非二。仰面不见天,低头不见地。”表达了人们在一种状态下的感知,无论仰望天空还是低头俯视大地,都无法获得全览的视野。这里的一和二可以理解为不同的视角或境界,而作者通过强调一非一、二非二,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独特性。
而诗词的后两句,“一即一,二即二。仰面见青天,低头亦见地。”则表达了人们在另一种状态下的感知。在这种状态下,无论是仰望天空还是低头看地,人们都能看到真实的事物。这里的一即一、二即二,强调了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
整首诗词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观察者的角度和境界对于认知的影响。它提醒人们,在不同的视角和境界中,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都会有所不同。只有在达到某种境界,超越表面的形态,我们才能真正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偈颂一百五十首》以简练的语言,通过对一和二的反复对比,展现了不同视角下的认知差异,启示人们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和观察事物的深度。这首诗词的赏析价值在于它引发了人们对于认知和观察角度的思考,以及对于真相和本质的追求。
粉消妆半。一曲阳春歌始断。便觉香红。十倍光华昔未逢。杨花吹起。犹自风前相枕倚。莫恨春残。留取新诗子细看。
下马闲行伊水头,凉风清景胜春游。何事古今诗句里,不多说着洛阳秋?
太息官寒独养疴,浮生半作病维摩。新凉欲学东城醉,亡奈维罍已耻何。
兰玉初攀桂,朱银降自天。堂中有一老,物外百三年。紫诰行充栋,霜毛尽满颠。仁人元自寿,端不羡臞仙。
初侯一亩宫,风雨到卧席。前日筑短垣,昨日始封植。平生岁寒心,乐见岁寒色。翩翩佳公子,为致一窗碧。忆公来相居,筮吉龟墨食。人言陋如何,我自适其适。白眼对俗徒,醉帽坐攲侧。人知爱酒耳,不解心得得。阿堵绝往还,此君是宾客。清风吹月来,懽甚齿折屐。有节似见圣,无言
净人若信平常事,穿过髑髅连孔鼻。多中一了一中多,城东老母难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