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鑑,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巖瑞。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隠,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证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遯庵演。三年復还灵隠。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巖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爲首座。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淳祐九年卒。爲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鑑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贊等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诗词:《偈颂一百四十一首》
朝代:宋代
作者:释师范
中文译文:
这是一百四十一首偈颂,
封佛教释宗名师范的作品。
其中道出了一个深刻的诗意,
探索了思想和生命的境界。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文字,传达了一个重要的哲理。诗中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存在二元对立的事物,
但二者又相互依存,无法独立存在。诗中的“二由一有,一亦莫守”,暗示了事物的对立性和相互依赖性。
这种对立和依存的关系是宇宙万物的本质。
接着,诗人表达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观点:“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这句话意味着当我们能够超越对立的观念,
心无所执,不为一方所固守时,万物的本质就能显现出来,一切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佛教思想中的禅宗观念,强调了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以及无执无为的境界。
诗人的文字简练而深刻,让读者在简短的诗句中领悟到生活的智慧和哲理。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传达了超越对立和执着的重要观念,鼓励人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境。
通过抛开执着和固守,我们能够体验到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内心的自由与宁静。这首诗词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
引导着读者思考和体悟人生的真谛。
镜湖四月正清和,白塔红桥小艇过。梅雨晴时插秧鼓,苹风生处采菱歌。沉迷簿领吟哦少,淹泊蛮荒感慨多。谁谓吾庐六千里,眼中历历见渔蓑。
壁立孤峰倚砚长,共疑沉水得顽苍。欲随楚客纫兰佩,谁信吴儿是木肠。山下曾逢化松石,玉中还有辟邪香。早知百和俱灰烬,未信人言弱胜强。
照眼石榴裙褶红,回头浪蕊随春空。春归湓浦风尘外,诗到淮南烟雨中。护田将绿一水同,造化夺巧非天公。锦囊不尽思无穷,我欲从之歌元丰。
漭漭黄埃接大河,驱车底处觅阳和。参差花信春将半,恼乱诗情日转多。乐事恍如初觉梦,年光撇若迅流波。马蹄莫放归时缓,知有佳人听玉珂。
鹦鹉有客吊芳草,黄鹤无人吹落梅。
谁扶病客起龙钟,恩在盆倾一雨中。问讯九关何路到?拟牋欢喜谢天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