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已前,无消息处有消息,那个不知。
七佛已后,有消息处无消息,是人不会。
知不知,会不会,璞玉浑金,泥团土块。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鑑,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巖瑞。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隠,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证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遯庵演。三年復还灵隠。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巖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爲首座。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淳祐九年卒。爲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鑑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贊等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偈颂一百四十一首》是宋代释师范所写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一种哲理,探索了人生的无常和智慧的概念。
诗词的中文译文:
七佛已前,无消息处有消息,那个不知。
七佛已后,有消息处无消息,是人不会。
知不知,会不会,璞玉浑金,泥团土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佛教的七佛时期和七佛后期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和智慧的思考。诗中的“七佛已前”指的是佛教历史上的七位佛陀,而“七佛已后”则代表了佛陀以后的时期。诗词探讨了消息与无消息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知与不知、会与不会的反复追问,揭示了人们对真相的认知和智慧的局限性。
诗词中的“无消息处有消息,那个不知”表达了在七佛已前的时期,尽管没有得到直接的消息,但实际上却有消息存在,只是人们无法察觉和理解。而在七佛已后的时期,“有消息处无消息,是人不会”,意味着尽管现实中存在着消息,但由于人们的无知或无能,无法真正理解和把握。
最后两句“知不知,会不会,璞玉浑金,泥团土块”通过对知识和智慧的比喻,强调了人们对真相的认知和智慧的不完善。璞玉和浑金象征着未经雕琢和提炼的宝贵材料,而泥团和土块则代表着普通的物质。这种对比暗示着人们需要通过学习和修炼来提升自己的智慧,才能够洞察真相和把握生活的本质。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生和智慧的主题。通过对佛教历史和人类认知的对比,诗中提醒人们要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超越自身的局限,以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视角来理解世界和生命的意义。
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罗帐罢炉熏。近来心更切,为思君。
万年枝下昔同趋,三事行中半已无。路自长沙忽相见,共惊双鬓别来殊。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
寒毬格虽下,春事亦可寻。故园少见之,花叶均来禽。芳蓓暖苞玉,半腮红浅深。与客屡清赏,只恐风雨侵。
二十年间儿女諠,糟糠勤苦不堪论。如今八载君身后,儿已登科又长孙。
先天有数妙蓍龟,诧鬼夸神满卷诗。独一许翁可吾意,预占晴色赏酴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