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彼三千七十士,唯恐迷流增嫉妒。
不患寡而患不均,后代绵绵常贵富。
我道无心粥饭缘,饥餐渴饮全无措。
一家有事百家忧,心净还如佛净土。
庐陵米价也寻常,一粒破时全体露。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偈颂十四首》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化彼三千七十士,
唯恐迷流增嫉妒。
不患寡而患不均,
后代绵绵常贵富。
我道无心粥饭缘,
饥餐渴饮全无措。
一家有事百家忧,
心净还如佛净土。
庐陵米价也寻常,
一粒破时全体露。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深邃的佛教智慧表达了对人们贪欲和嫉妒心态的警示,并强调了平等和心灵的清净。
诗中提到的“化彼三千七十士”是指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意味着他们通过佛法的启迪得到了解脱。诗人担心人们会被世俗的欲望所迷惑和嫉妒。
接下来,诗人强调了不是担心缺少财物,而是担心财物分配不均。他认为后代的财富应该是持续增长的,不应该只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诗中的“无心粥饭缘,饥餐渴饮全无措”表达了诗人超脱物质欲望的心态。他认为自己对吃穿没有太多的执着,不会因为没有丰盛的饭菜而感到困惑。
在这首诗中,诗人强调了一个家庭的问题会牵动百家的心,这种担忧应该被净化和超越,就像佛教所追求的净土一样。
最后,诗人提到了庐陵米,表示米价很普通,一粒米即使破裂也是完整的。这里象征着人们的内心应该坚韧不拔,即使在困境中也能保持完整和清净。
这首诗词通过佛教的智慧,表达了对贪欲和嫉妒心态的警示,强调了平等和心灵的清净。诗人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传递了深入人心的哲理,启发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县郭初传柝,船窗已闭篷。星低春野路,月淡夜淮风。烟水东南阔,渔盐吴楚同。久游谙里社,赊酒问邻翁。
抱琴为傲吏,孤棹复南行。几度秋江水,皆添白雪声。佳期来客梦,幽思缓王程。佐牧无劳问,心和政自平。
两霁景自好,秋深天未寒。可能乘兴否,夏圃上盘桓。
纖穠初见似娇痴,鼓舞春风二月时。何事自开还自落,可怜造化亦儿嬉。
一年壮观尽今朝,水伯何知故晚潮。海浪肯随山俯仰,风帆长共客飘摇。
世事本何常,贺吊更在门。弃为沟中断,亦何羡牺樽?祸福要其终,愚智始可言。君看骊山墓,何若杨王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