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偈颂十四首》

若得桥行心亦行,莫教孤负见贫僧。
不因通济何如此,暗室千年忽遇灯。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作品评述

《偈颂十四首》是宋代僧人释印肃所创作的一组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偈颂十四首》中的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修行者的心路历程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若得桥行心亦行,
莫教孤负见贫僧。
不因通济何如此,
暗室千年忽遇灯。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词以修行者的视角,表达了一种内心的追求和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

首句“若得桥行心亦行”中,“若得桥行”意为如果能够获得桥梁的指引,心灵也会随之前行。这里的“桥行”可以理解为指导和启示,指示着正确的道路和行为方式。通过此句,诗人表达了他对于正确的引导和指导的渴望,他希望自己的内心也能够与这种正确的道路相一致。

接着,“莫教孤负见贫僧”,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不愿辜负这样的指导和启示的决心。这里的“见贫僧”可以理解为指代修行者,他在修行的道路上可能会遭受困苦和贫穷,但即便如此,他也不愿辜负这种指导,而是要积极行动。

第三句“不因通济何如此”中,“通济”意为普及救济,帮助他人。诗人表达了他认为如果没有将这种指导和启示传达给他人,那么自己的修行也就失去了意义。他认为,只有通过将这种道路传递给他人,才能使修行者的努力有意义。

最后一句“暗室千年忽遇灯”,暗示了诗人的修行之路是一段孤独而漫长的旅程。这里的“暗室”可以指代修行者内心的迷茫和困顿,而“灯”则象征着指导和启示的到来。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修行过程中突然遇到指引的喜悦和希望。

通过这首诗词,释印肃表达了一个修行者在人生道路上的思考和感悟。他渴望得到正确的指导和启示,不愿辜负这种指引,同时也意识到只有将这种道路传达给他人,才能使修行有意义。尽管修行之路孤独而漫长,但当他突然获得指引时,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请注意,由于没有提供原诗词的内容,以上内容是基于对《偈颂十四首》整体主题和语境的分析和推测。

  • 《淮上夜风》

    县郭初传柝,船窗已闭篷。星低春野路,月淡夜淮风。烟水东南阔,渔盐吴楚同。久游谙里社,赊酒问邻翁。

  • 《送弹琴李长史往洪州》

    抱琴为傲吏,孤棹复南行。几度秋江水,皆添白雪声。佳期来客梦,幽思缓王程。佐牧无劳问,心和政自平。

  • 《招司马实游夏圃》

    两霁景自好,秋深天未寒。可能乘兴否,夏圃上盘桓。

  • 《孩儿花》

    纖穠初见似娇痴,鼓舞春风二月时。何事自开还自落,可怜造化亦儿嬉。

  • 《十八日潮》

    一年壮观尽今朝,水伯何知故晚潮。海浪肯随山俯仰,风帆长共客飘摇。

  • 《秋怀十首以竹药闭深院琴樽开小轩为韵》

    世事本何常,贺吊更在门。弃为沟中断,亦何羡牺樽?祸福要其终,愚智始可言。君看骊山墓,何若杨王孙?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