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欠{外囗内九}地一下尔,若得{外囗内九}地一下了。
儒即释,释即儒。
僧妈俗,俗即僧。
凡即圣,圣即凡。
我即匀,尔即我。
天即地,地即天。
波即水,水即波。
酥酪酪醍醐搅成一鼓掌,瓶盘钗钏熔成一金。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幷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爲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復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謚普觉。爲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着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衆等的偈颂编爲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爲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爲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爲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爲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偈颂十四首》是宋代释宗杲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只欠{外囗内九}地一下尔,若得{外囗内九}地一下了。
译文:只差一下脚踏九重天,如果能够踏上九重天。
这首诗词以一种简洁而富有哲理的方式表达了一种追求超越尘世的意愿。作者将人生比作攀登九重天的旅程,表达了对超越凡尘、达到高峰的渴望和追求。
儒即释,释即儒。僧妈俗,俗即僧。凡即圣,圣即凡。我即匀,尔即我。
译文:儒即佛,佛即儒。僧即俗,俗即僧。凡人即圣人,圣人即凡人。我即你,你即我。
这段诗意味深长,表达了一种超越对立和融合的思想。作者通过对儒释两家的互相渗透和平衡,以及僧俗、凡圣之间的交融,传达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作者还以"我即你,你即我"的方式,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天即地,地即天。波即水,水即波。酥酪酪醍醐搅成一鼓掌,瓶盘钗钏熔成一金。
译文:天就是地,地就是天。波即水,水即波。酥酪与醍醐混合在一起鼓掌,瓶盘、钗钏融化成一块金子。
这段诗意象征明确,传递了一种万物互通的哲学观念。作者以天地、波水的关系来表达宇宙间的相互依存和统一性,将波水比作酥酪和醍醐,以及瓶盘、钗钏比作金子,强调了万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同源性。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通过对对立、融合和统一等哲学思想的表达,传递了人们追求超越尘世、达到境界的愿望。同时,作者运用了意象和隐喻,使诗词更具艺术性和哲理深度。整首诗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引导人们超越表面的对立和分野,追求内心的和谐与统一。
自余衔哀归,不与人事接。两至此饭僧,华宇何晔晔。大士邀我铭,吾学愧涉猎。强述殊不高,下笔曾未惬。岂意烦镌刊,有似虫镂叶。徒将珉石蠹,柱坏亦已辄。又不虞後人,讥诮喙嗫嗫。今我将还朝,方丈一登蹑。岭竹与岩花,所植皆妥帖。罗列森翠戈,次第笑朱颊。乃知化平等,此意
去时数点雨,归时数片雪。雨雪两不多,山路双清绝。
彩凤穿花啄石苔,玉窗琼户紫烟开。山人不说罗浮梦,却忆玄都观里来。
海棠阴下小徘徊,屐齿深深一径苔。忽听铜钲花外近,园丁说是主人来。
我闻方外士,见面照人明。笔幻岁寒友,琴弹太古声。侯门知遇重,真馆笑谈清。茗碗聊相对,清风两腋生。
通身是眼,不见自己。欲见自己,频掣驴耳。通身是手,不解著鞭。白牛懒惰,空打车辕。通身是佛,顶戴弥陀。头上安头,笑杀涪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