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佛不曾过,现在法如是。
一声婆饼焦,啼在竹林里。
释如净,字长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俗姓俞,明州苇江(今浙江宁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鑑禅师,相侍十五年。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巖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巖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爲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鑑禅师法嗣。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余年,卒年六十六(《语录·辞世颂》)。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续语录》及所附《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 如净诗,以辑自《语录》、《续语录》者依原卷次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偈颂十八首》是宋代僧人释如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古时的佛陀从未来过,
现在的佛法却如此。
一声声的鸟鸣悲鸣,
在竹林中响起。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佛教思想中的某种观点,描述了古代佛陀的离世和现代佛法的存在。作者通过对古佛和现在法的对比,表达了对佛法的认同和敬仰之情。同时,他通过描绘竹林中鸟儿的啼鸣,以自然景物来烘托佛法的普遍存在和生命的无常。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佛教的核心思想,以及对佛法的理解和赞美。诗中以古佛和现在法为线索,将人们对佛教的过去和现在的思考融合在一起。通过描述竹林中鸟儿的啼鸣,诗人传递了生命的无常和变化,暗示着佛法的普遍存在和对人们生活的指导作用。
整首诗词以简约的文字表达了深远的思考。作者以简洁、凝练的语言,直接传达了佛法的精髓和生命的真谛。通过对佛法的赞叹和对自然的描绘,诗人唤起了读者对人生意义、无常和佛法价值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既传达了佛教思想的智慧,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无常。它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引发读者对人生、佛法和自然的思考,展现了宋代佛教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晚遭吕范攻尤峻,死辟荆舒恨未销。举世共非前濮议,无人细考后尊尧。
旱气满南州,深贻旰食忧。蟹能升古井,龙敢卧深湫。德政真无愧,丰年信可求。野人无别慕,鼓腹事西畴。
古迹荒基好叹嗟,满川吟景只烟霞。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
春行日日度芳林,僧梦回看午转阴。闲喜林塘多静态,忙输蜂蝶见花心。三杯酒后逢人醉,几首诗多取意吟。惭愧孟郊三百首,何人收拾荐薰琴。
太虚自是隔凡尘,惟恨神霄事不真。泥马空遗玄圣像,池鱼恐是小龙身。久知天上仙官贵,不救山中道士贫。旧宅固应存太史,徽称早已号真人。
绛河明月,到中秋、不比寻常三五。神女梦,寒生嫉妒,特地行云行雨。天上婵娟,人间阴晦,怅望成凄楚。金尊翠袖,澹然相对无语。遥想天柱峰头,通宵宴赏,此地今何处。争似银桥侵汉表,直入琼楼玉宇。桂树婆娑,羽衣凌乱,偷得霓裳谱。素娥应笑,醉来狂兴如许。